首页 > 作文 > 侠胆何处寻——“侠”我最钟情的汉字

侠胆何处寻——“侠”我最钟情的汉字

2019-06-05 11:03:24/黄子凡

侠胆何处寻

——“侠”,我最钟情的汉字。

虽千万人,吾往矣。

汉字中惟有“侠”字能有此气魄。

一撇一竖,飘逸遒劲,构成了这个字的左半边,似是西风猎猎的大漠上,有一人策马,自漫天胡沙中缓缓走来。耳畔传来三尺青锋撞击剑鞘的铮铮金鸣,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自儿时起,我独爱那武侠小说中“流星白羽光出匣”的盖世武功,向往那“飞雪连天射白鹿”的恣意潇洒。书中的那些年少俊杰,或意气风发、热肠在腹,或情怀廓落、投放无门。他们以一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免生灵于涂炭。这样的人生,我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可是,这毕竟只是小说中的理想境界,现实世界中的“侠”未免要多几分辛酸与无奈。

短横有力,长横舒展。一点一撇,沉郁顿挫。“侠”字的右侧中,那两横正如既成的社会的规范。而那一点一撇,就是侠客们为人处世无法回避的两对矛盾:利与义、情与法。

侠客的诞生,大都因为心中有一段难忤的侠性。他们好行侠,非为谋生,而因受到侠义精神的感召。他们越明教、任自然,却因长期游离于社会的边缘而被认为是狂狷之士。

除了不被理解之苦,侠客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从未被统治集团认可过,也很少得到主流文化的肯定。韩非子曾批斥:“群侠以私剑养”、“侠以武犯禁”,将他们归于五蠹之列。理学家们甚至将他们视作“社会盗匪”。

久之,在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社会环境中,侠客的活动空间被收窄,身份特征被磨平。比如梁山好汉们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其所作所为却失去了侠义的特质。杀人越货,鱼肉乡里不是真豪侠所为,他们的内心一定也充满迷茫与苦涩。每逢中秋之夜,梁山泊的月光照进那一百零八只酒碗里,不知那碗中晶莹的究竟是醇酒,还是好汉们眼里落下的泪珠。

原来,侠客并不完美。他们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现实中碰壁,在痛苦中挣扎。貂裘生尘、龙泉喑哑,小说中叱咤风云的“侠”在现实中竟会如此落魄颓唐。

有人不禁要问:如今家国安定,这个时代,还需要侠吗?

侠客的背影似乎越行越远......

但在我看来,这个时代仍需要侠!

侠客之间亦分大小。行侠仗义、济人困厄仅是侠之小者,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孟子将侠义之行分为血气之勇和道德之勇。比如荆轲刺秦王,徒仗一时血气。行刺失败后三百里秦川百姓惨遭铁蹄屠戮,燕国都城在熊熊烈火中焚为一炬。这种侠义,能称得上为国为民吗?相形之下,是墨家弟子赴天下急难,“不顾姓名澌灭,与草木同朽”的那份坚定勇毅。他们贵义尚力,为实现社会平等的理想而竭尽全力,舍一人之幸福,为天下苍生谋幸福,这才是“侠之大者”。

长撇蓄势,奔腾而下。墨汁挥洒,写出畅快淋漓的那一捺,出锋矫健,气吞山河。这是“侠”字右半边的核心——顶天立地的“人”。

康有为曾指出:“人相偷安,无侠气则民心弱。”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所缺乏的恰恰是这种“侠”的精神。有的社会成员拘泥于一种个人道德观,只知洁身自好,束身寡过。这种行为看似从容,实则是谨于私德而昧于公义。试想,在“重庆大巴坠江”事件中,假使能有一名乘客及时挺身而出,制止冲突,车上十七个人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事实上,人人都在冷眼旁观,殊不知最后葬送的是自己的生命。正所谓“乡愿,德之贼也。”侠气的缺失终将导致社会责任感的消散与社会凝聚力的削弱。

“侠”字所代表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重平等、尚自由、爱无等差、义不苟且。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侠义”不应缺席,也不能缺席。

我对“侠”字情有独钟,不仅爱那武功的一招一式,更爱那颗深沉热切的家国心。

+阅读全文

上一篇: 熟悉的陌生人

下一篇: 熟悉的陌生人

相关作文

收藏/分享

分享「侠胆何处寻——“侠”我最钟情的汉字-最新作文」到:

热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