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底色

底色

2019-07-21 08:19:23/周珈毅

人潮还在旁边的前门大街上不断涌动,喧嚣形成巨浪不停翻滚,金黄色的灯光把大街笼罩在一片屏障中。商店前挂起巨大的广告牌,无数游人聚集在门口,驻足,留恋。折扇,鼻烟,冰糖葫芦,商品们被明码标价,然后伸出手向那些人要钱,那些人纷纷掏出钞票,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然后心满意足的离开。

他们喜欢走脚下光滑的石板路,喜欢看那些仿古的商店,喜欢看被照明灯照亮的墙壁,喜欢能够体现他们到这里来过的纪念品。一切都是富丽堂皇的,一切都是五光十色的。他们不对那些挂在墙上的老照片抱有任何的情绪,因为他们不关心过去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只关心现在的,被裹在现代表面的那一层薄薄的古旧。

而我站在胡同里,什么也听不见。喧嚣形成巨浪拍打在繁华的大街上,与它比邻的胡同里,却十分安静。

斑驳崎岖的路连接着许许多多的胡同,红瓦青砖的房都用木门隔闭起来,只留下几家小餐馆亮着光。我穿行在窄小的走道里,渐渐远离吵闹的步行街,如同沉浸在一片深海,怀着一种敬畏的情绪行走。回头望了望,步行街的上空被照得通亮,什么也看不见,而自己的头顶却漆黑一片,可以看见隐约的星子。

我猜想,这才是它应该具有的本真的底色。

我怀着安静的情绪走在黑暗的胡同里,指尖传来的墙壁的微凉触觉,足下崎岖的小路,都令我无限留恋。它们的颜色都是灰暗的,即使是红色,也因为久远的年代而变得朴质。但我似乎嗅见了,从这一点一滴里氤氲着升腾而起的文化气息。

我以为,老北京们的生活不会带有半点鲜艳华贵的颜色,对他们而言,生活也许就是早上喝一碗粥,吃一笼包子,从窄小的胡同里走出散步,或者在公园里打老牛。他们会在清晨穿过前门大街——那个时候的前门应该是很冷清的,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然后快速离开,逃离那片即将再次变得繁华的商业街。

在我停留在北京的三天里,我发现了这样一件事。本地人不会刻意去游览北京的名胜,也不会刻意回避。北京之于他们就如同任何人的居处之于任何人,存在,且平常。我看不到北京们脸上流露出对北京文化的艳羡,相反,是一种尊重,共生一体并且互不打扰的尊重。

猛然,我驻足在一条胡同前,愣住了。这哪里是一条胡同啊,简直是一条缝隙!那夹在两座老房中的,只有三十厘米宽度的小巷子直通向漆黑,而漆黑里只有隐约的一丝光亮显示着这里有人居住。我无法想象生活在里面的人是如何进出的,也无法理解是什么东西把他们挤压在内,又是什么东西使他们没有选择离开。

我感到痛心。余秋雨先生在《行者无疆》里说:“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辉煌,就不必再用灯光制造明亮。”旁边是流光溢彩的灯红酒绿的繁华世界,而紧邻着它的,竟是一条窄小如蚯蚓般的空间,是一代人的生活住处!也许在二十一世纪以前,在中国成立以前,在明清以前,他们也一定住在宽松的四合院里,至少也有个大房子,绝不会像现在这样紧迫。

老北京们被挤到一条缝隙里去了,剩下的一切都在以文化的名义向来者索要钱财!但我猜想,他们是不会感到委屈的。现代化的步伐已然逼近,固步自封最终只能灭亡。北京们心里有个新北京,也有个老北京,二者彼此交融,存于他们的心里,这是最好的状态。

这里的底色去了哪里?历史底色显露于古老的胡同里,绝非热闹的商业大街;北京底色显露在平常生活的处处,也绝非展现在各个名胜。它是这里一切的本真,却逐渐被蒙上一层金箔。游人不懂也不想懂这里的深意,他们看见了一个现代的繁华的北京,然后离开。只有临近凌晨时,街上的人纷纷散去,照明灯被逐个关闭,你才会听见它沉重的呼吸,感受它的疲惫与衰老,才会看到它的底色,又一点点浮现出来。

你也可以穿行在胡同里,远离人群,去听从斑驳石板上发出的脚步声,去听那些小饭馆里时而发出的欢笑声,或者只是老屋里的低语,或者只是看一看头顶肃穆的天,瓦墙上的痕迹。

北京的底色全都刻画在此,你会留恋,并因此变得清醒。

+阅读全文

相关作文

收藏/分享

分享「底色-最新作文」到:

热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