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乡音古韵忆听书

乡音古韵忆听书

作者:魏铁庄
我的家乡,坐落在豫西一个山沟里,离县城一百多里,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在那挣工分的年代,乡亲们一年到头都在地里干活,很穷。因此识字的人也就不多,除了几个上了岁数的教师外,其余几乎是“斗大字不识一升”。但是,乡亲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却惊人的迫切,唯一能满足他们的就是请远近闻名的“瞎子老朱”来说书。老朱说书的条件不高,管吃管住就行。那时,谁家新房落成,或有喜事,或逢年过节,便把老朱请来。听说书,也是乡亲们最美的精神享受了。

七月的打麦场上,便是乡亲们听说书的地方。

寂静的夏夜,凉风习习。置两张桌子,一盏马灯,一壶茶水。但见,“瞎子老朱”徐徐落座,然后缓缓地抿上一口茶水,那牛皮鼓咚咚敲响之时,喧闹的打麦场上顿时鸦雀无声。静谧的夜空,便只有那古朴苍凉的悠悠书韵在袅袅回荡,让人如痴如醉。老朱说书的水平相当的高,其唱至悲切处,缠绵幽怨九曲回肠的曲胡和着他凄婉沙哑如泣如诉的嗓音,听得人潸然泪下,唱至紧要处,弦子拉得紧,鼓点敲得急,钢板打得脆,唱腔激越高亢,听者无不屏息,起一身鸡皮疙瘩;唱至开心处,妙语连珠,趣味横生,笑得人前俯后仰。

我和父亲一起挤在这些成人中,听着那些飞檐走壁的剑侠故事,实在是舒服极了。有时还会为落难的英雄流下伤心的泪滴。大部头书目,一部起码要说上一个月,每晚说到精彩时,老朱便“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人欲听不能,欲走不忍。

小小年纪的我,只觉得白天时间过得太慢,也太无味。自己动手用两块竹板串在一起,再取旧脸盆反扣地上,凭着记忆模仿着老朱的表演,逗得大人们眼角挂泪,笑得直不起腰。

大人们,如有紧事,耽误一晚,就会感到格外遗憾。吃饭时,端着碗就跑到邻居家“刨根问底”,再讲的人,常常也有漏讲的,但更多的是添枝加叶的“再加工”,即使这样也不在意,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腊月的晚上,乡亲们聚在大队的一个空闲屋子里,没有门窗,没有火炉,寒风顺着墙上的窟窿吹在人们的身上,但也没有人离场,都缘于对老朱活灵活现的表演,唯恐落下《刘公案》中那刘墉下南京的精彩故事。

《七侠五义》、《呼延庆打擂》、《杨家将》、《刘公案》、《王华买爹》,这些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我。在我最初的心里,想在将来成为一个全身武功,打抱不平的剑侠英雄。

改革开放后,随着乡亲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有了电视机、影碟机、电脑。或是凉风习习的夏夜,或是瑞雪纷飞的冬天,不用再像当年那样,一部书听不完,跟着“瞎子老朱”翻山越岭,跑到外乡,以求完美。今天,乡亲们坐在舒适的家中,想看什么,只要一按遥控键,便可欣赏到各类精彩的文艺节目,甚至想看哪个明星的节目,也是易如反掌。但当年那种渴望,那种激情,那种迫切,已不存在了……
+阅读全文

上一篇: 悠悠恩师情

下一篇: 涂抹护手霜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乡音古韵忆听书-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