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三袋米》,学生的精神食粮

《三袋米》,学生的精神食粮

作者:沈汉彬

2005年春节我在《读者》看到了《三袋米的故事》,我被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感动得泪流满面。

当今社会,物质与金钱日益膨胀,在某些人的观念里,情义日渐萧瑟。于是,在我们的生活里,不乏这样的新闻:一位老人舍身救了一个孩子,最后,孩子的妈妈不仅不感激,还死活不肯承认是老人救了自己的孩子;丈夫为救邻居而献身了,妻子却发现被救的邻居对自己的态度反而冷淡起来;贫寒父母控诉一些大学生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个人的基本素质。但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成了理所当然,没有感恩之心“白眼狼”还真不少。

作为老师,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开学后我校以此为契机,以班会课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别开生面的德育教育活动。

我们首先在学校的橱窗中展示图片和文章,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然后各班以“感恩父母”为主题举行专题班会。

我们的班长徐琦在《感恩的心》音乐背景下,说:“同学们,老师在这本杂志中看到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现在大家一起分享吧。”于是我就用低沉的男中音饱满激情地给孩子们讲述那动人心弦的《三袋米》。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为了让儿子继续求学,独自拖着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体沿村乞讨,三年如一日,她将乞讨到的三袋米送到了孩子的学校。当孩子以627分的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时,校长在所有学生面前深情地讲了三袋米的故事,并将这位母亲请到台上,接着校长指着台上还堆着的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此时,这位孩子猛扑向母亲号啕大哭“娘啊……”

大家静静地听着,教室里鸦雀无声。故事讲完了,我发现有人在小声抽泣,有人用手帕擦眼泪,有的男子汉眼睛也是红红的,不少同学啧啧称赞:“母爱无私,母亲伟大。”随后我又让学生发言,交流心得体会,大家积极举手,争先恐后,踊跃表达,我惊奇地发现今天的孩子们特别懂事,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汴佳磊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股与父母对抗的倔强力量与日俱增,面对父母的批评指正,我总是寸步不让,伤透了他们的心。《三袋米》告诉我,父母心甘情愿做我们铺路的石、过河的桥、登高的梯,那是一种亲情,更是一种奉献。”

陶亚刚说:“父母为我的成长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父母为我的生命注入爱的甘泉,父母教我如何坚强地面对厄运……”

俞芳说:“我的父亲文化低,在工厂当搬运工,长年累月满负荷地干活,常常腰痛,就是为了让我‘有出息’,可是每当他关闭我正在痴看的电视时,我还要在心里咒骂他,现在想来,真是天理难容啊!”

惠晓莉说:“听了故事,泪水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那动人的一幕幕久久浮现在我眼前:母亲用那僵硬变形、肿成大梭形的腿去讨饭。寒风凛冽,是什么支撑起母亲虚弱的身体?是母爱,那三袋米里充满着爱的结晶。”

陈涛说:“有一天,爸爸用自行车驮我去医院,我发现爸爸骑得很慢。几个月了,爸爸太累了,我的病让他身心疲惫。我无意中发现了爸爸的头上多了一些白发。啊,爸爸变了,变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岁月的沧桑,生活的艰辛,更看到了爸爸为我操劳的痕迹。啊,爸爸没变,大山般的父爱没变。我一直感受着他的温暖,他的爱。”

缪琪说:“每次夜自修回家,老远就看到家门口亮着灯,进了门发现楼梯的灯也亮着,哪怕是天寒地冻,父亲总是这样钻出热被窝,准时为我按上电灯开关,为我做好后勤工作,我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整堂课并没有出彩的点子,但听到了好多肺腑之言,看着大家红肿的眼睛,我切身感到:这种从学生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认识,即使肤浅,也远比教师演讲的精彩更精彩。母亲的光辉形象深深久久地留在了大家的记忆深处,催发了更多的善意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发动大家给父母写信,明白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理后,信中言辞肯切,道出了平时对父母的不敬和后悔,表示要珍惜所有,努力学习,报答养育之恩。

更欣喜的是,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学习自觉了,班风变好了。中考成绩大幅提高,有4人录取了梁丰高中。

字数17252006-8-26

本文获2007年《现代教育导报》优秀教育随笔三等奖

原载2007-8-26山东家庭教育网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农民“笑星”李祥彬

下一篇: 老师的幸福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三袋米》,学生的精神食粮-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