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那些年代

那些年代

作者:翟梅兰

我们这一代五零后,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可以说是和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亲身经历和见证建国初期,工农业经济的落后,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棉线叫洋线等等,整个国家处在一穷二白的瘫痪状态。开国领袖毛主席率领亲自缔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经千难万险与风枪血剑搏击了七十年,从贫困落后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繁荣,走向辉煌。

从记事起,人们生活中粗细粮食加工全靠石磨推碾,我们祖先推了几千年,我们父母推了几十年,我们也推了好几年。曾记得十岁左右的一个早上,美梦被父亲的吆喝声惊醒,“快醒醒,醒醒起来推磨了”,别提有多么的不情愿,但父亲的严厉使我们从小就怕他,还是一骨碌坐起来,揉着眼睛开始穿衣服。母亲心疼我对父亲说:“她还小,胳膊那么细不让她去吧!”父亲却说:“添个蛤蟆四两气,劳动要从小锻炼。”于是,父亲挑着粮食前面走,我和姐姐、母亲紧随其后。来到邻居家,父亲先将磨台打扫干净,然后倒上粮食开始推磨,父亲站在外端最用力的位置,用肚子顶住磨棍,依次是母亲和我们,一边推磨一边往磨眼里拨粮食,瞌睡的我手扶磨棍闭着眼睛无力地转着,一斗麦不知转了多少圈才磨成,然后母亲把磨台上的面一瓢瓢倒进面箱小罗里,手伸进去再一瓢瓢罗出来,这第一遍才算完。然后继续再推再罗,就这样罗罗推推八遍才算磨成,整个过程需要两小时,最后麦麸子压个底算是给人家的利息。而大米、小米、蜀黍瓣、麦仁、红薯面全都是用石碾碾出来的,因为糊口全家人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力量。后来村子里个别家有了驴或牛拉磨,又有了水磨,逐渐结束了石磨推碾的劳苦历程。

农忙时的人们也是相当辛苦,收麦前先将麦场的草根除干净,再将地锄松,石磙上安个木质箩筐,上面绑上绳索穿上扁担或木棍,箩筐后面绑上一捆扇形的树枝,然后压上泥土,六七个人推拉着转圈叫趟场;碾实平整后,再挑水洒湿浸润叫泼场;然后撒上麦糠,箩筐后面去掉树枝,挂上石捞子继续再转,直到又瓷实又光为止,这叫糙场,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割了。割麦靠镰刀,运麦靠肩挑,挑到场上要把麦子用木杈挑散均匀摊开,这叫推场,再用糙场同样的方法碾麦,这叫碾场;要经过无数次的碾场、翻场,最后再起场堆集起来,等有风的时候,用木锨趁着风向将麦子高高扬起,吹走麦糠这叫扬场,忙活多日才能装袋回家。麦场上的用具有:三个齿的桑杈,四个齿的金杈、推巴、掠巴、扫帚、木锨、布袋等。

那时大多还是住着破旧的草房,需要整齐的麦秆来插补、修缮房顶,所以有时队长还会组织劳力,将挑回麦捆用双手把麦子整齐摊开,一行一行摊一场,还必须趁中午太阳大麦子干时板麦,各家各户自带工具小桌、木高墩、没有靠背的高椅子等,男女劳动力分散周围,用双手虎口掐起碗口粗的一把,上拇指对下拇指,中指对中指,双手抓紧举过头顶,使劲板摔麦穗,使麦粒脱落,不停翻动直至摔干净。有人嫌慢,用布条绑个圆圈俩个拇指勾住两端,用布条勒紧麦秆,下中指对紧,这样比手拿的多,干起来也比较快。摔干净的麦杆用草葽子捆成和水桶粗细的麦茬捆,麦粒归公,麦杆归自己。中午烈日当头,个个晒的汗流浃背,面红耳赤,但依然有说有笑,但究竟是何等感受,只有他们心里最清楚。

七十年初,电力才普及到农村,电灯闪亮登场,那古老的铁灯、煤油灯、马灯、汽灯统统退出历史舞台。各村都安装了电磨,我也走进大队磨房操纵机器,给全村人磨面、拉玉米糁、碾米等,全部都是机械化.......彻底告别落后的劳作,为农民们省下了大把的时间和力气。

祖国在不断发展,中央国务院、政协委员会邓小平同志,遵循毛泽东主席的主导思想,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响彻四方,全国人民热血沸腾,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四化建设飞速发展。如今的农忙,别说是镰刀、扁担、绳索、木杈、扫帚,就连九十年代的打麦场、打麦机、扬场机也被大型旋耕耙、收割机、播种机所替代,过去的一切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我们那个年代永久的记忆。

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七十华诞,漫漫七十个春秋冬夏,说短不短,老了我们这一代。说长不长,悠悠几千年的贫穷落后,只用了短短几十年。那翻天覆地的变化,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是实现四化名列世界前茅,怎不叫中华儿女为之骄傲自豪,怎不叫不怀好意的外国人,望而生畏,胆战心惊呢!

2019年6月30日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山村记忆

下一篇: 吃烩面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那些年代-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