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清明·血脉传承

清明·血脉传承

2021-08-26 09:38:58/陈静雯

清明·血脉传承

清明,他站在秃山岭上遥望,空旷寂寥之感。扫墓之人重重;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孤影,踽踽独行。(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这神圣祭拜,沉淀了尘世的浮华,体现一种血脉传承,一种叶落归根之感。

而这叶落归根之感,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发浓烈,哪像年轻时,扫墓草草了事。倒也因年轻不懂事,只想着眼前完成“任务”罢。如此草率,不是他厌烦抵触祭祖,而是因些难以描摹的酸涩情绪。因为携家带口齐心协力扫墓祭祖的,是别人家;到他这呢,兄弟俩年年轮流扫墓祭祖,形单影只,怎不凄凉!

如今人到中年,上有待侍奉的老母亲,下有青春朝气的儿女,这时候全家人一起扫墓,心中滋味自然不同。待到砍枝锄草、翻沟培土,隐没在山林间的旧坟顿然一新。此时,在祖茔前选取一处作祭台,摆上祭品。先人讲究阴鬼以左为尊,因此先燃祭台左侧的红烛,再右。按长幼顺序相继供香,口里念着请祖先保佑之类的祭词。插好香后三叩首,双膝跪地焚纸钱、冥衣靴鞋、席帽衣缎。等燃尽,奠酒圈住余烬,再燃一挂鞭。一家人就这样庄重地静立茔冢,追思祖辈、追溯来源——祖祖辈辈,有根有缘。

开枝散叶,枝繁叶茂,这是血脉的延续。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人不能忘本,叶落归根,木落归本。这大概是他这个年龄更能深刻体会的吧?这不种形式啊。他看着身旁的儿女也沉默,在这庄重的仪式中体会责任、礼仪和感恩。眼前鞭炮的碎纸纷纷扬扬,这空旷的山中此起彼伏、远远近近地响着炮声,香烛纸烟味隐约浮动,招得土蜂飞出巢外。

那时有窝土蜂到这,与先祖侪居于此。有邻居问他:“为什么不割蜂糖喝?这正宗的土蜂蜜可补嘞。”他摇头,这蜂巢割了就毁了,“留它吧。”不图这一时小利,留它替我们守在这,旺祖先,庇后代。

他,是先祖的十九世子孙,我的父亲,我人生的引路人。我,是他的血脉,先祖的二十世子孙。而我在这又是一年的清明里,祭拜。

我烧着纸宝,看着纸片翻飞。它在火中褪逝了土黄色,变作灰色,隐隐地泛起红光后,再暗作灰,层层叠叠地翻滚、散碎,随风飘向延绵的山岭。我在这儿,嗅到一种来自远古的传承。

我知道,我也会有我的骨血,这份血脉会传续下去,上承百世,下接万代,绵绵不息。

由此上溯到整个国家和文明的历史传承,会发现也是如此。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才会丰满、具体而有人情味,这才是清明的魂。(结尾因为字数少,更加考验功力,不能为简洁而简洁)

作文点评

本文选材精到,以清明节祭拜仪式为主题,这既属于当下的话题,也是历史话题。当前,人们已然将“礼”视为虚套,不止是清明祭祖,包括过年亲戚来往,也都有些形式化。清明祭祖这个话题,探讨起来更具有长远意义,正如题目所言“血脉传承”。看似简单的一次祭拜,它不止是仪式,而是一种沟通,更是一种传承。文中对话题的处理,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从一个家庭的祭拜仪式,写到一个土蜂巢,将其作为一个辐射点,将其“打磨”得足够有光芒,而其透射出去的却是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敬重,上升到国家文明层面,题目的立意就此开掘到更深处。文章语言也富有特色,对祭祀文化和仪式的阐述,比较准确,用词凝练,表达力很强。文章结构可以更加紧凑一些,可以将个别语句、段落作简化处理。

相关作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