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墓地的春景

墓地的春景

2021-12-05 21:20:21/潘梦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却也是清明扫墓,纪念先人的时节。

踏进墓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压低了声音,几乎每个人都不愿——不是不敢,是不愿——大声喧哗,只怕打扰了那些沉眠于此地的人们。沿着墓园的石阶向上走,两旁皆是树木。虽是初春,叶梢却已显出深绿色来,在石阶上投下一片林荫,给人以肃穆庄严之感。树的背后,是一片青翠的竹林。在墨绿和嫩绿的竹子之间,又夹杂着土黄色的,冒出一个尖头的春笋。清脆的鸟鸣声时不时在竹林中响起,使原本严肃的画面多了些生机和灵动。

一路向上,直到看见眼前出现的景色,才明白刚刚走过的石阶不过是开始。本应如水墨画般秀气的山,却因为那满山灰白色的墓碑显得雄伟而悲壮。可当人看见墓碑,内心难免有一丝悲伤的时候,却又瞥见了那点缀在深绿色和灰白色之间的淡蓝色。那是野花,是放在平时无人问津的野花。但在这里,这些小小的,淡蓝色的花就如同满天的星辰洒落于此。似乎是上天在给予人们无声的安慰,又好像是先人庇护着自己的晚辈。悲伤的情绪淡了,取而代之的是莫名的安心。

站在墓碑前,扫墓,上香,拜祭,离开。墓碑两边的松树轻轻摇晃着自己四季常青的身躯,拂过每个人的发顶。像是先人慈爱地注视着自己的子孙,伸手抚摸他们的头顶,无言地鼓励着他们。

下山的路上,仍旧是和上山时差不多的风景,仔细聆听四周,却又多了些什么。混杂在唧唧啾啾的鸟鸣声中,多了点窸窸窣窣的声音。那是惊蛰之后从冬眠中惊醒的昆虫。它们发出小小的,若有若无的虫鸣,与婉转的鸟啼一起,奏响了生命的交响乐。在墓地这个象征着死亡的地方,如此充满生机的奏乐却并不让人感到矛盾和反感,反而给人以和谐自然之感。

提到春景,人们大部分都会想到鸟语花香的公园和阳光明媚的草坪。因为春天代表着新生。但他们忽略了伴随着新生的死亡。正因为有了死亡,才会有新生。墓地中的春笋、野花、鸟鸣和虫鸣,它们是死亡中绽放的新生。

这也是春景。

墓地的春景。

作文点评

读完你的作品,潘老师被你细腻而敏感的语言所打动,被你的积极生活态度和美好的志趣所打动,缺少任何以上一种,都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这篇文章以墓地、春景为写作对象,写的是墓地中的春景,也是春景中的墓地,这样的组合很巧妙,这样的视角和独特,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搭配,加上作者在文中一些意象的巧妙使用,就使得“生机”与“死亡”,“悲伤”与“安心”等等看似完全对立的词语,有了和谐统一的可能。 中国人一般很忌讳谈死,对于墓地也始终保有一种深深的敬畏,甚至说是有一点恐惧(所以梦婷同学的这篇的文章的立意很值得肯定),在点上西方人则完全不同,我想读过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的人或者亲自去过像贝多芬墓等地方的人应该都有体会,我们要学学西方人对待死亡以及墓地的态度,在这里,前段时间读到的王开岭的《谈谈墓地,谈谈生命》恰好可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倘若少了墓地,人类会不会觉得孤独而凄凉?灵魂毕竟是缥缈的,墓地则提供了一块可让生者触摸到逝者的地方,它客观、实在,有空间感和可觅性,这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死亡的寒冷和残酷?或许,在敏感的生者眼里,墓园远非冷却之地,生者可赋予它一切,给它新的呼吸、脚步、体温和思想……在那儿,人们和曾经深爱的人准时相遇,互诉衷肠,消弥思念之苦。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