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我眼中的南锣鼓巷作文

我眼中的南锣鼓巷作文

2020-06-28 03:56:46/谢梦迪

在北京最古老的城区里,有一条最古老的胡同。它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的元代胡同,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胡同,名字叫:南锣鼓巷。身居北京的我,很多次都想走进它,了解它,感受它,奈何人流如潮,每次都是刚到牌楼下就给挤出来了。今年春季,由于疫情的影响,胡同难得的清静,给了我一个靠近它的机会。

走进南锣鼓巷,第一感觉就是扑面而来的京味儿。妈妈有备而来,自然成了我的导游。原来北京旧称燕京,历史上曾是金国中都。1267年,元灭金后,迁都于燕京,后改名元大都。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已有750多年的历史。因为这里的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就像一个驼背的人,所以故名为罗锅巷。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时,改称南锣鼓巷,延用至今。

南锣鼓巷,北起鼓楼大街,南至平安大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全长780多米,东西各排列8条胡同,延续着元大都棋盘式的城市建筑格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元代鼎盛时期,南锣鼓巷,曾是元大都的城市中心,府邸宅院多姿多彩。明清两代,这里更是大富大贵之地,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绝无仅有的北京胡同原貌,趣味盎然的北京风情店铺,构成了南锣鼓巷的独特魅力,成为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我们走着,走着,在一处店铺门前发现了一个石碑。走近一看,这是测量北京水准点的石碑。民国初期,1914年至1916年间,整个北京城一共埋设81块这样的水准点石碑,但是目前只剩下3块了。这块石碑高约1米,宽0。2米,顶部为圆形,采用汉白玉制成,石碑一面清晰地刻有“实测北京水平”几个字的繁体楷书,另一面则刻着“京都市政公所”字样,这里的水平高度为50米,曾经标志北京内城最高点的水准点。石碑外安放了一个钢化玻璃罩,四周还设置了一圈汉白玉护栏。我抬头看看门牌:77号院,正是南锣鼓巷的中心位置,这块石碑成为旧称罗锅巷的考证资料。

从南往北,我们慢慢地走在巷子中,切身感受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波澜壮阔,穿越着条条胡同,触摸着元明清以来的悠悠历史。南锣鼓巷东西的八条胡同分别是:西边有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后鼓楼苑胡同;东边有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乍一看,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走过几条胡同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传奇轶事,都有自己的掌故趣闻。

我们走进南锣鼓巷的中心街区,看到的第一个院门正是59号,这里是明末著名将领洪承畴的故居。因为谢绝参观,只能从门缝儿看去,院内有点儿狭小,没有花园,没有游廊,没有进深的院落,只有三间北房的红柱绿瓦,点缀着院子的冷清。据说,洪承畴从小异常刻苦,是万历四十三年的举人。洪承畴本是明朝重臣,松锦战役失败,被清军所俘。降清后,成为清初的开国功臣,对于清朝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和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南锣鼓巷向西,我们来到雨儿胡同,这是一条长不过300多米的小胡同。明朝时,称为雨笼胡同,清朝时改称雨儿胡同。至今住着300多户居民,四处名人故居,为胡同增添了异彩。13号院,是我国画坛巨匠齐白石的故居。这是建于清代的一套四合院,坐北朝南,院子很宽敞,中间有一尊齐白石的塑像。南、北、东、西各有三间红墙灰瓦的房屋,院里摆着一个大鱼缸,房前有走廊,房子之间由转角廊相连。正房里摆着齐白石老先生用过的画案和他的作品,保护完好。西南侧墙上,装饰着四个砖刻大字“紫气东来”,透出老宅门的原汁原味。雨儿胡同的31号院是罗荣桓故居,33号院粟裕将军故居,11-15号院是清代买办兼北海公园董事长董叔平的居住地。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进雨儿胡同29号、30号大杂院,嘘寒问暖,看望这里的老街坊。

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的一条胡同。这条胡同,明朝称为局儿胡同,清朝乾隆时期称为橘儿胡同,宣统时期改称为现在的菊儿胡同。1990年,北京市政府曾对这条胡同进行了改造。胡同中部的北边,有一片2至3层的楼房,黑瓦白墙,围合成一个个小院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秀丽,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和周围的建筑风格也十分协调,这就是改造后菊儿胡同的新四合院,保护了古都风貌。菊儿胡同东口,3号、5号、7号和寿比胡同6号,是清代直隶总督、兵部尚书荣禄的宅邸。原宅很大,分为三部分,西部是西式楼房,中为花园,东部为五进的中式四合院,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往后,7号院做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原为寺庙,据传寺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那些旧闻,早已成为老北京的陈年往事和时代背景。

南锣鼓巷的每条胡同中,一块砖、一片瓦、一座门、一扇窗、一间房屋、一个院落,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这里是老北京生活的缩影,这里是老北京文化的源泉,这里有讲不完的故事,这里有道不尽的沧桑……

查看全文

相关作文

热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