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挨饿年代的记忆

挨饿年代的记忆

作者:姬建国

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和子女们一块吃饭时总爱说这样一句话:“吃饱点,吃饱点耐饿。”听得子女们直嫌老母亲絮叨。可跟着母亲经历酸甜苦辣时间最长的我这个老大心里清楚,那不只是一句老年的唠叨,也不是无话找话的饭桌上说笑。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印记,那是经历中不曾释怀的追忆,那是害怕卷土重来的警惕。

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虽然不能用“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来形容,因为那是旧社会穷人们的生活写照。但也足可以用“吃不饱,穿不暖”来表达。那时我们的国家刚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跨越过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还没有给我们带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尚且十分低下。共和国上下,从国家主席到基层平民,都在忍着饥饿大干社会主义。老家是丘陵山区,土地脊薄,不产粮食,夏粮生产忙一季,收获后每个人只能分配到几十斤小麦。凭这几十斤小麦,平时是不能吃白馍的。只有熬了一年到过春节的时候做点白馍吃。还有过节日的时候,比如端午节、中秋节、十月一等改善一下生活。所谓改善生活,不过是在节日中午吃一顿捞面条或者摊一次煎饼而已。其他的时候是很难专门吃上白面的。秋季各家除了分到一些玉米外,主要的口粮就是红薯了。因为红薯产量高,于是红薯成了秋后直到冬天以至于春节后一段时间内的度日指靠。这样我们的生活就进入了“一季红薯半年粮”的岁月之中。我家没有劳力,挣不来工分,因此分的粮食就比别人家更少,生活更加窘迫。粮食不够吃,只得吃点粮食以外的其它东西。我记得曾经吃过榆皮面,吃过桐花,吃过黄楝籽饼等。野菜什么的更不用说了。一到青黄不接的季节,各家各户都到山坡上挖野菜,以至于把山坡上的野菜都挖掘的几乎找不到了。因为吃不好饭,饿肚子是经常的。记得小学时有一天上午第二节课下课以后,我对我同桌说肚子老饿。我同桌说他拿着他家里的钥匙,让我和他一起逃学到他家偷黑馍吃。第三节上课以后老师发现我们俩不在教室,就问别的同学我们俩去哪里了,大家都说不知道。于是老师开始到处找我们。先去我家找没有找到,又找到我同桌家,我们俩吓得钻到他家床下面,大气也不敢出。等老师走后我们又回到学校,谎称同学肚子疼,我们去找村里的医生看病了,逃过了一次惩罚。当年我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带我们生活,不管做什么饭,母亲总是让子女们先吃饱。不管有什么好吃的,母亲总是让子女们吃后剩下的才是她自己的。我是父母的长子,母亲为了让我吃好饭,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了许多现在看来有点可笑的“烹调手段”。

有一年秋季过后,天天早上都是稀汤煮红薯。说是稀汤,哪能叫什么汤啊。只是把锅里的水烧开后,放进去半勺玉米糁,让白水变的混混的。然后再把红薯放进去煮熟,每人盛一碗红薯添点汤,一顿饭就这样开始了。吃的时间长了,胃酸不说,天天都是这样,实在难以下咽。一天早上下学回来端起了碗,看着满碗的红薯用筷子翻来翻去,翻去翻来,就是不愿往嘴里塞。母亲看我实在吃不下去了,忽然对我说:“我给你把红薯再加工加工吧”。说着把我的碗拿过去,用筷子把红薯捣成红薯泥,又从春节吃剩下的少半罐食用油里用筷头蘸了蘸,往红薯里面滴了几滴,把红薯搅了搅后让我继续往下吃。还别说,红薯变得香香的,比原来好吃多了。一碗红薯就这样吃完了。我不知道这一碗红薯该叫“香红薯泥”还是该叫“油薯”,反正长大以后在酒店里没有见过,在菜谱里更是查不到。只有特殊年代里老母亲这个特殊厨师才能做的出来。那一年冬天,因为缺少草料,队里的牛饿死了两头,生产队把牛剥了剥,每家分到了一块牛肉。母亲把牛肉煮了煮,做了一锅牛肉汤下红薯面条,全家人痛痛快快地改善了一顿。当时母亲没舍得把牛肉做完,还剩下了一小块。有一天中午放学后午饭又是红薯面糊涂,饭里还放了酸菜,平时就叫“咸糊涂”。看到这样的饭我又有点发愁,端起碗眉头皱在了一起。母亲说:“赶快吃吃上学去吧”,我拿起筷子往饭里扫了一下,竟然挑起了一块牛肉。原来母亲把剩下那块牛肉切切给我放到碗里了。几十年后,我在县城的小饭店里吃过卤猪肉配浆面条,吃过酸菜鱼,听说这些都还是绝配。但见都没有见过酸菜红薯面糊涂里面放牛肉。看来这种吃法是根本不能上桌面的,只能作为一种经历封存在记忆里。

冬季冰封大地的时候是山区农家最闲的时候。一家人把屋门一关,屋里火盆里放一个树疙瘩,凭借树疙瘩沤出的热量取暖。虽然满屋都是烟雾,呛的直咳嗽,但冷天猫冬,合家团聚,倒也其乐融融。为了节省粮食,好多家也就趁这个不能干活,不能创造价值的时间每天只做两顿饭。父母亲怕我上学挨饿,不过星期天的时候,照样做三顿饭。一到星期天,就变成两顿饭了。就是早上吃饭晚一点,中午不做饭,晚饭提前一点做。这样就可以节省一顿午饭的粮食。说实话,中午那顿饭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平时已经形成了规律,该吃午饭的时候,肚子里咕咕乱叫。在屋里这里找找那里找找,好想找一点能充饥的东西放到嘴里面。这时候特别忍受不下去,但看看别人都是这样忍受,也只好忍吧。说也奇怪,等忍过去平时吃饭那个时间,竟然慢慢的没有那么饿了,这可能就是科学上说的体内调节自我平衡吧。

有一年春节过后,家里还有一部分春节做豆腐时剩下的豆腐渣,因为没有冷冻条件保存,已经严重发酸了。为了不让这些豆腐渣扔掉,母亲仍然把它蒸成豆腐渣馍。可豆腐渣因为变质,颜色也成了红色,咬一口酸的打颤。那天吃饭的时候门外来了一个乞丐,母亲赶快拿出来了一个豆腐渣馍,交给我让我送给乞丐。结果乞丐拿住馍啃了一口又吐出来了,并把馍又送还我,口里不停说着:“斗牙,斗牙,不能吃”。我告诉他:“我们家都是吃的这啊,其他的没有了”,那个乞丐只好又到别的人家去了。我心想,我们吃的就是这个饭,你讨饭的还嫌“斗牙”,这不太可笑了吗。但同时又想,我家的生活可能并不比乞丐家强多少,只是没有锁门外出讨饭罢了。

随着我们国家形势的根本性转变,祖国日益变得富强起来。我们家和大多数贫苦农民家一样,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过去的苦日子像电影镜头一样还常常浮现在脑海里。特别是老母亲,一想到过去总是说让这个孩子受症了,让那个姑娘跟着她吃苦了,说着说着总是忍不住老泪纵横。

已经过去的饥饿岁月是客观存在的,从那时过来的人谁也绕不过去。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有满满的获得感和深深的感恩意识。我常常提醒和警示自己:一是孝敬母亲不能懈怠。老母亲是一个标准农民,没有文化。但是在贫困和饥饿的艰难窘迫中,能把一群子女抚养长大成人,我觉得她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子女们应该牢牢记住她的养育之恩。在老母亲进入老年的今天,作为子女必须努力尽孝,不能嫌弃,不能懈怠,让她好好度过晚年。二是永远不要丢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虽然现在生活好了,物质富裕了,但仍然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不要浪费,更不要挥霍。穷和富是会互相变化的。应该时时提高警惕,常存危机之念,牢守节俭大门,永保防御之心。三是珍惜太平盛世。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人民军队保卫着红色江山,有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祖国进步、强大。国家没有战争,国土没有硝烟,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太平盛世的公民都应该感到满足和幸运。基于此,我们要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听党话,向前看,唱顺调,求进步。让长治久安,繁荣太平在我们的祈盼声中永久延续。让贫穷、饥饿、落后彻底成为历史的陈迹,不再重现,永不反弹。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挨饿年代的记忆-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