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金仓吾兄

金仓吾兄

■李启昌

我与申金仓兄相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副县长莫双福同志因患肝病在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住院,我们抽周末的空前往北京探视。在病房里遇到一位身着军服的林县老乡,谦逊的微笑,热情的招呼,浓浓的乡音,让人有一见如故的亲和感。经双福同志介绍,他就是从红旗渠畔走出来的兵哥哥申金仓同志。

高原戍守 崭露头角

金仓兄长我7岁,是1969年2月入伍到青藏线唐古拉山兵站戍边的那批林县青年之一。

金仓兄的大名,其实在我尚未与之谋面时就有所耳闻。他的吃苦耐劳,他的不懈奋斗,他的勤奋笔耕,他的乐于助人,倒不光是从一些曾经与之交集的官方人员口中得知,更多的,是从他的同学,他的战友,他曾经帮助过的普通百姓口里听到的。而今得睹真容,才更从平凡中见其高大,从谦逊中感其深邃。

金仓兄出生在红旗渠一干渠边的常家庄村,父亲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地质工人。红旗渠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上马,其中的艰辛牵动着千万在外打拼的林县儿女的心。他的父亲远在甘肃,又经常在野外从事地质勘探的艰苦劳作,却默默地祝福着故乡的民心工程,靠嘴里俭、肚里省,积攒下35斤全国粮票和30块钱,捐给红旗渠一干渠工地指挥部,聊助一臂之力。尽管回家探亲时间金贵,也要挤出功夫到红旗渠工地打石垒砌,参加义务劳动。这种拳拳赤子之心,潜移默化地熏陶着金仓兄的性情,升华着金仓兄的品格。他是肩负着父辈们的嘱托,心里奔腾着红旗渠的血液踏上“世界屋脊”的。

唐古拉山兵站,海拔5350米,是我国乃至世界海拔最高的后勤兵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号称“生命禁区”。兵站的主要任务是为在青藏线上执行运输任务的青藏兵站部的官兵提供食宿等卫勤保障,同时也为途经此地的兄弟单位的官兵提供相应服务。特殊情况下,也为往来此地的地方人员提供帮助。

到唐古拉山兵站服役,是对每个新兵身心的极大挑战。主动报名戍守唐古拉山兵站,需要火热的爱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作为新兵班班长的金仓兄自觉接受考验,带头申请到兵站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决心把一腔热血奉献给卫国戍边的伟大事业。在他的带动下,6名林县新兵挺胸投身兵站,成为唐古拉山兵站的新鲜血液。

走进兵站易,坚持下来难。唐古拉山兵站海拔高,气压低,终年积雪,缺氧严重。不要说保障途经的部队后勤供给,就是保障兵站本身指战员的基本生活执勤,也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金仓他们50年前刚刚入伍的时候,青藏公路通车仅仅10多个年头,兵站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刚到兵站,大家一时很不适应。这里的条件,远比他们估计的糟糕。因为高原缺氧,气压低,水烧到70℃就沸腾起来。因而,喝不上真正的开水,吃不上真正蒸熟煮透的馒头、米饭,快走几步就气喘吁吁,不少新兵甚至稍一活动就头痛难忍、鼻血不止。

金仓兄高原反应尤为剧烈,头痛欲裂,恶心呕吐,吃不下饭,睡不了觉,不得不靠断续吸氧和补液坚持,仅个把月,体重骤降10多公斤。

稍稍适应后,首长分配金仓兄去当“火头军”,没明没夜在食堂烧火。这让刚高中毕业的他完全意想不到。但他毕竟来自红旗渠的故乡,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深深植根于他的心底。不久,就喜爱上了烧火的岗位。青藏高原的炉灶不同于内地,火难引燃,灶难烧旺,金仓兄深谙“人宜实、火宜虚”的道理,他不顾高原缺氧,气短、腿软,抽空上山刨开积雪捡来干牛粪,搜集停车场废弃的擦车布、旧报纸等作为引火材料,并且及时清理灶膛炉渣,解决了火难引燃、灶难烧旺的难题。从而,也更加坚定了在世界屋脊卫国戍边的决心和意志。他用三首小诗,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献身兵站的心路历程:

(一)条件苦

“唐古拉山高又高,一年四季雪花飘。空气稀薄氧气缺,高山反应真难熬。”

(二)工作累

“唐古拉山高又高,我在山上把火烧。又脏又累又辛苦,脸上黑得真难瞧。”

(三)意志坚

“唐古拉山高又高,我为革命把火烧。艰苦环境炼意志,红心向党不动摇。”

金仓兄这三首小诗,道出了兵站所有官兵的心里话,是兵站工作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不经意中让他初露锋芒。同志们惊奇地发现,金仓兄原来有较强的韵律感、节奏感,而且对异常艰苦的高原兵站工作、生活充满激情。

金仓兄可不满足于这三首小诗,他为风雪运输线上的战友服务,不光想到了物质的切实保障,还想到了精神的热情慰藉。不光坚持做好首长安排的本职工作,而且创造性地担当起义务宣传员的责任。除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战备任务外,还热情赞颂运输部队官兵的先进事迹。途经兵站的车队报饭车一进站,他就主动与之密切沟通,了解车队长途驱驰中的动人故事、艰苦跋涉中的先进典型,迅速酝酿创作成快板。运输部队官兵的饭菜刚上桌,金仓兄朗朗上口的快板就现场奉献给大家。

“打竹板,桌旁站,欢迎大家来吃饭。你细细嚼,慢慢咽,听我说段青藏线。”冷不丁听到有人打竹板、说快板,战士们惊喜的目光齐刷刷向金仓兄聚拢过来。本就感到呼吸困难且有些许紧张的金仓兄赶忙深吸一口气,继续把快板说下去:“青藏线,长又长,紧连内地和边防。这条线,特重要,是祖国西南大通道。它海拔高,路况差,可高原战友全不怕。风也缠,雪也搅,挡不住军车线上跑。汽车兵,斗志旺,多拉快跑进西藏……”快板刚说完,饭堂里已爆发出一片掌声和喝彩声。

进兵站两个多月,金仓兄就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20多个快板,短的一二十句,长的三四十句。这些快板现编现演,说的多是运输部队官兵的真人真事,赞的是他们身边的先进典型,迅速驱散了战友们的疲劳和困顿,激发了战友们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赢得了过往部队官兵的交口称赞。

入职总后 得展抱负

金仓兄扎根高原兵站,边烧火、边说快板的事迹,一度在兵站部格尔木大站传为佳话,成为风雪运输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一典型事例在军部和总后召开的大会上做介绍时,赢得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金仓兄进入兵站4个月的时候,慕名而至的报社特约通讯员边吸氧边采访了他。

196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以《毛泽东思想培育的雪山红花》为题,向全军和全国人民披露了唐古拉山兵站官兵们在冰峰雪巅创造的奇迹。金仓兄的事迹和他的短诗也随这篇专稿登上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报端。

这使金仓兄声名鹊起。他先被调到格尔木大站政治处宣传股工作,接着又被送到军政治部宣传处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学习。1970年3月又被调到总后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并于当年入党,次年提干。金仓兄大展宏图的舞台越来越开阔。他的创作热情也一发而不可收。

金仓兄擅长快板创作,对口和群口快板尤其是他的强项。小到身边的凡人琐事,大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到了金仓兄的笔下,全都变得鲜活起来,灵动起来,呆板的赋予生命,深奥的使之浅显,摒弃空洞刻板的说教,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部队政治宣传工作的传统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他创作的快板《军民奋战险峰口》《雪岭红花》等,先后在《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副刊及多种报刊上刊出。

他的快板,歌咏时代,颂扬先进,针砭时弊,主题鲜明。他回家乡休假,讴歌“重新安排山河”的红旗渠精神;他下部队采风,赞颂基层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如今,他正搜集整理已发表的二三十篇快板,准备结集出版。从这些快板,可以看出金仓兄对生活的热爱,可以窥见金仓兄的喜怒哀乐,可以发现金仓兄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可以洞悉金仓兄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

金仓兄先后被调至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三〇二医院工作。尤其是在三〇二医院政治部主任的位置上,一直干到2004年光荣退休。

三〇二医院的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机关医院。1954年7月,改称为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她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三甲医院。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中央医院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中央医院。一度成为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承担中央保健任务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国家和军队临床药师培训示范基地,全军传染病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和信息研究中心。2018年11月,全军后勤保障体制改革,合并原三〇七医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在三〇二医院政治部主任的任上,金仓兄除了做好日常工作,还主动担负起院史编写和为本院著名传染病医学专家树碑立传的重任。《五味人生·陈菊梅传》(2005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悬壶人生·姜素椿传》(2005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由于专家年事已高,金仓兄还担负起了到总后驻17省市的医疗院所和部队作巡回报告的重任。

身染重病 愈挫愈坚

天有不测风云。金仓兄从三〇二医院政治部主任岗位上退休后,又被返聘主编《三〇二医院报》。2007年,一种叫做鳞状细胞癌的病魔不期而至。尽管部队首长高度重视,尽管具有最佳医疗资源的支持,尽管参与会诊的都是国家级的顶尖专家,尽管金仓兄忍受非人痛苦接受治疗后免去了性命之忧,还是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他左腿的淋巴管堵塞,循环不畅导致的严重水肿,使腿脚成倍膨胀。相反,右腿肌肉萎缩,膝盖酸软无力,行走相当困难。

疾病使金仓兄不得不穿着两条腿粗细明显不对称的裤子,两只脚大小明显不协调的鞋子。任何人看了都于心不忍,任何人见到都唏嘘不已!

但是,这个经历了唐古拉山兵站洗礼的兵,就是与众不同。他没有倒下,没有沉沦,没有被病魔压服!他坚持不坐轮椅,不拄拐杖。他深知,一旦坐上轮椅,就将永远依赖;一旦拄上拐杖,就别想轻易甩掉。靠惊人的意志和坚韧,拖着那条粗得瘆人的病腿,行走在退休后人生最值得留恋的这段道路上。他成功了,他痛苦并快乐地坚持着,他活出了精气神儿,活出了退休后的精彩人生。

金仓兄经常调侃自己是“勉强地活着,坚强地忍着,顽强地写着”。

似是戏谑,又像是自嘲,但这恰恰反映了他的达观和大度,反映了他藐视病痛、笑对人生的强者心态。

除在职时编著了《皇甫精神颂》《溶进传染世界》(上下册)《激战的106个日夜》等书外,在退休后这15年与病魔抗争的同时,还坚持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主编出版了《让绿色托起生命》、两本专家传记和《三〇二医院院史》,并参与筹建了院史馆。一本经过金仓兄精心筛选并逐首附注创作感言的《快板选》正进入编印阶段。

入伍50年来,他被党报、军报和其他主流报刊采用的稿件多达2000篇以上,其中不少是退休后抱病写出来的。

丰台区岳各庄的水衙沟附近,是金仓兄工作生活了三四十年的地方。对这里的环境改善,他高度关注,写了不少文学作品予以讴歌。尤其是退休后,他看到水衙沟环境治理大见成效,喜不自胜,欣然提笔,写下了《咱来说说水衙沟》的对口快板,其中唱道:“水衙沟周边摆战场,综合治理战斗打得响!派精兵,调强将,先进机械真叫棒。建筑工人流大汗,夜以继日在奋战……周围群众都惊叹:哇,水衙沟面貌大改变。河道挖深又拓宽,河岸加固围栏杆。河堤两岸全绿化,河中还筑了拦河坝……”

《军休之友》,是北京市军休办专为军休干部服务的月刊,每期加彩页近70页。总编看重金仓兄的认真负责和文字功底,力聘他为责任校对。金仓兄不负重托,不顾病魔缠身和老眼昏花,坚持按时完成任务。经他校对的刊物,即便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也很难发现语法文字乃至标点符号上的毛病。

金仓兄的事迹,得到了军队和地方的一致肯定。2017年,第二届“北京军休榜样”评选活动设提名奖30位,金仓兄荣获提名。

金仓兄还有一副为兵服务、为民解困的热心肠。即便是他退休患病之后,行走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只要有人求着他,他都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给予帮助。

有一位地方老大娘拿着刊载有金仓兄署名文章的报纸辗转找到他,希望看最好的专家、用最好的药诊治自己的肝脏病。金仓兄见老人治病心切,又是一个人第一次来京,就帮她找到三〇二医院著名专家皇甫玉珊。皇甫老专家认真给老人处了方,可到收费窗口一算账,带的钱不够,老人又找到金仓兄。金仓兄带老人再找皇甫老专家,变更处方,重新计价。可老人的钱取了药,就没了回家的车票钱。老人再找金仓兄,金仓兄给她路费,她说啥也不接,便只好带着老人又见皇甫改处方,这才得到了老人的满意。老人对金仓兄不厌其烦地为她奔忙千恩万谢,说她这次来北京看病,取药和路上的盘缠就凭自家卖猪的400多块钱,要不是遇上金仓兄这样的好人,说不定这次就只能白跑一趟了。

金仓兄的这些大事小情,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我为结识这样的老乡和兄长而深感荣幸。

+阅读全文

上一篇: 生命的旅程

下一篇: 战“疫”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金仓吾兄-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