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书香里的遂昌

书香里的遂昌

我去过遂昌几次,也游览了许多景点。神龙谷的险、南尖岩的幽、红星坪的泉、金矿洞的古、千佛山的禅,都让我震撼。

而这次,我参加“浙江知名作家遂昌行”采风活动,感受到的却是别样的遂昌,这块书香浸润的土地,总会给你惊奇,让你措手不及。

北街四弄

漫步遂昌街头,已是华灯初上。闪烁的霓虹店招,把这座群山襁褓中的江南小城,装点得格外灵动。

因为一位古人,遂昌让外界知晓,继而知名,福佑几代黎民百姓。这位古人就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世称“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遂昌县志》说,明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593-1598),汤显祖任遂昌知县,他勤政爱民,兴教办学,劝农耕作,灭虎除害,政绩显著,代表作《牡丹亭》享誉文坛,驰名海内外。

汤显祖不仅是遂昌的历史文化名人,更像是一位有求必应的神。这一点,从大街小巷的店招就能看出来。汤公酒楼、汤公面馆、汤公茶楼,据说神龙谷景区的一条瀑布也叫“汤公瀑”,红星坪温泉都姓汤了,叫“汤木园”。大家如此乐此不彼,好像与“汤”字沾亲带故都会有好兆头似的。

县志里的汤显祖,忽然变得神秘起来。

我们跟着遂昌文联主席黄美丰女士绕过几条街后,折进一条小弄,这就是北街四弄。如果你问十个遂昌人四弄怎么走,十个人都会说“去汤显祖纪念馆啊”,然后详细地告诉你怎么走怎么走。四弄是一条狭长的弄堂,两边的白墙绘有《牡丹亭》中的经典故事,弄堂曲曲折折,要拐几道弯,有几分曲径通幽的味道。从弄堂深处,间或传来几声昆剧的唱腔,咿咿呀呀的,有板有眼,小弄平添几分幽静。

汤显祖纪念馆很不起眼地坐落在小弄一侧,由前院、馆舍、后园三部分组成,面积仅有900平方米,但春有鸟语花香,夏有树木蔽阴,秋有鱼肥果硕,冬有雪松傲立,环境之优美,摆设之雅致,令人顿生怀古之情。馆内辟有玉兰园、山茶园、松柏园、桂花园和桃花岛,种有香榧、银杏、金钱松、红枫等珍稀植物,行走其中如入画境。

纪念馆主展厅清远楼,是一座仿明建筑的两层楼阁,一楼是展厅,集中介绍汤显祖生平、在遂昌政绩和流传千古的“临川四梦”;二楼是戏剧舞台———四梦台,逢年过节,闲暇之时,这里经常上演汤公的“四梦”折子戏。

一般来说,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往往是稀世文物,如年代久远的剑、瓷、鼎之类的,而汤显祖纪念馆最珍贵的藏品是族谱。清同治七年修撰的《文昌汤氏宗谱》系木活字本,线装七册,谱本长37.2厘米、宽22.4厘米、高32.7厘米,至今完整清晰,全谱合装于一只精美谱箱,谱箱前部刻有“文昌汤氏宗谱”字样。这样的族谱,恐怕世间也难觅几册吧。

品茶时分,馆长介绍说,纪念馆还紧密结合汤公作品,不定期开展寻宝寻乐、游园猜谜、上山猎“虎”等趣味活动,寓教于乐,以弘扬汤公文化。

县志里的汤显祖,一点一点变得清晰起来。我在想,漫漫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历史人物粉墨登场,有的人必须忘却,有的人必须纪念,汤显祖当属后者。

鞍山书院

公元1602年一个春意盎然的早晨,松阴溪上游濂水河畔,一个身穿长衫的年轻人,一路行吟,朔流而上,来到遂昌马鞍山脚。一阵“人之初,性本善”的朗朗读书声让他无比兴奋,他迎着读书声疾步而来。

他远远看见,黛青色的群山像一把椅子,一幢白墙黛瓦的院子端坐其中,院门正中扁额上书写着四个遒劲大字:鞍山书院。他激动地整了整身上的布衣,理了理乱发,轻轻地叩响书院的大门……

他便是来自宁波的浪子杨守勤。

公元2014年一个深秋的午后,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作家,来到了鞍山书院。院外,一身书卷气的杨守勤雕像立在一旁,身着朝服,手握书卷,头戴状元帽,目光炯炯有神,凝视着这群远道而来的书生。

走进鞍山书院,一袭书香扑面而来。

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初年的书院,占地700平方米,共三进,首、二进为五开间平房,后进为亭阁式三开间,大部建筑为穿斗式木架结构。首进门外正中为条石踏垛,大门内、左右廊栏间有天井、花墩、次墩,稍间作门房及客房。教室则设在二进明、次间,稍间左右则各分为五间,为天、地、玄、黄、书房。

鞍山书院是杨守勤云游四方的终点站。他的文采、谈吐和修养深得书院先生的赏识,经与村人商议,先生请他留院任教,他考虑再三后留了下来,成为鞍山书院的一名执教先生。

我仿佛置身400多年前的书院,我隐约看见一群学子正在孔子牌位前作揖朝拜,随后,朗朗的书声此起彼伏。夜深了,书房的油灯一直亮着,灯光把一位年轻人的背影拉得很瘦、很长。那一夜,天井的梅花开得正旺。年轻人伸了个懒腰,踱出书房,月光下的池塘飘着浮萍,他诗兴大发:“碧水浮新沼,儿童芥作舟。有帆常不卷,无棹任飘流。去去沙为梗,行行石又留。遥知蔽日舰,须向尾闾游。”

旧时读书人以功名为重,但杨守勤却视功名如粪土。万历三十一年(1603),浙江举行乡试,满腹经纶的杨守勤却无心赴考,在村中父老的力劝下勉强上路,可第一次乡试,杨守勤就中了举人!

第二年,在父老乡亲的一再鼓励下,杨守勤进京参加科举会试。这一别,他再也没有回到鞍山书院。他高中状元,留京任职了。深山僻壤的鞍山书院居然出了状元郎,村人闻讯,奔走相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热闹非凡。

至此,鞍山书院名扬学界。

杨守勤成了读书人的楷模,鞍山书院的好学之风代代留传。当年,杨守勤独自一人走进鞍山书院,后来,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从鞍山书院厚重的大门走出,走向五湖四海……

我想,这就是传承。

躬耕书院

黄泥岭,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初闻黄泥岭,脑海中出现的全是偏僻、艰险、萧杀、落败之类的字眼。

然而,黄泥岭并非我想象的那样,而是一个世外桃源。

当天,我们乘坐游艇,历时半个小时来到黄泥岭。黄泥岭位于乌溪江库区深处,唯有渡船进出。这一湖碧水,让这个村子远离了“工业文明”,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而躬耕书院,则是黄泥岭农耕文明的浓缩和集萃。

从码头上岸,稍走一段路,一座传统院落就会出现在眼前,白墙灰瓦,飞檐翘角、翠竹簇拥,像是中国古代的大户人家。这就是传说中的躬耕书院,院门外是一条呈“漏斗”状的斜径,“漏斗”底部是院门,上挂一匾:“躬耕书院”,两侧挂一幅对联:“耕读并举,家国遂昌”,其意一目了然。

从院门进去,绕过木照壁,一个中国传统天井合围式的院落出现眼前,假山、奇石、花鸟、树木相杂其间,错落有致。中间为“躬耕堂”,堂内摆设、桌椅案几均是传统家具。“躬耕堂”外,是一大片田园,小桥、流水、荷塘、垂柳、曲径遍布其中。此时正值深秋,农田里的稻谷已经收割,一些稻草垛散落在山坡的松树林里,田里都种上了萝卜、油冬菜之类的作物,一群农夫正在田里劳作。小路转角处的木板上标着榨油坊、豆腐坊、果园、猪舍等地的方向,在庄园里行走,我们仿佛置身古代耕读传家的大户人家。

书院的杨管家介绍,2009年,杭州龙井草堂老板戴建军来到黄泥岭村,被这里的生态环境深深吸引,租下90多亩土地,历时三年建立了他的“桃花源”———躬耕书院。

书院用最传统的方式种水稻、蔬菜,不用化肥和农药;用最原始的方式养鸡、养鱼,不添加任何配合饲料……传统的农耕方式,在这里都能找到。

书院还造书斋,开讲堂,免费教授工作人员及村民背诵《朱子家训》、《弟子规》,周末召集全村孩子来书院,由专职教员辅导功课,背诵《三字经》等经典国学,暑假则为村里小孩开办夏令营,聘请名家为孩子们教授书法、古琴、乐理,体验劳动的快乐。

书院的工作人员大多为村里的农民,已经有20多位村民在躬耕书院找到了工作,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这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愿望,土地租金收入、农产品销售收入、工资收入,足以让他们“小康”了。

我想,黄泥岭的村民是幸福的,他们拥有一片净土,早晚阅读经典,白天延续传统农耕,亦耕、亦读,过着安乐祥和的田园生活。这样想着,我忽然有了做一个千年农夫的冲动,然而,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

+阅读全文

上一篇: 爱打呼噜的老爸

下一篇: 心若在 梦就在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书香里的遂昌-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