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水墨姑苏

水墨姑苏

2022-01-01 08:03:16/阎润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嫌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的一首《送人游吴》千口传诵,而诗中的这座古城如今也是驰名中外。

古时的姑苏城,被一条护城河环城包围,城墙内,小桥流水人家,一片安详繁华景象。上下千年水乡苏城,宛如一幅水墨画卷,清新淡雅却令人难忘。

漫步平江山塘,青石板上刻画的是岁月的记忆;海棠糕、桂花糕的甜美芳萦鼻尖,令人欲罢不能;一曲曲评弹,将沉睡了千年的历史,一点点唤醒……小家碧玉的古典之风,飘舞在这座城市之中。苏城的粉墙黛瓦,回放了古时姑苏人的勤劳与智慧——这与北方建筑的宏伟壮丽,富丽堂皇,浩荡的气势不同,她更多的是一种恬美、温润、细腻、和谐与精巧,这样的建筑风格,更显得姑苏城秀美灵动。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嘛有山塘。”如人间天堂的姑苏城,山塘的繁荣从古至今未曾淡化。在这个时节,杏花春雨之中的山塘街,多了一层朦胧,更是含羞娇美。山塘如一位天上降临的妙龄女子,佳人倩影在珠帘下,让人如何不魂牵梦绕,颠倒情思。此时的山塘,就是戴望舒《雨巷》笔下那位撑着油纸伞,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七里山塘就有如月牙儿般的巧笑,玲珑可爱。然而雨拜访过后的山塘,如出水芙蓉般艳丽多姿,一瓦一砖上,留下了晶莹的泪珠,折射出古典的芳韵,描绘出岁月的芳香。闲情逸趣之时,何不坐下听一曲评弹,品一口淡雅碧螺春,听姑苏在历史长河中所划过的船桨声?

不论山塘还是平江,东方威尼斯的特征都显而易见——有水,有桥。这不禁令我想起一句诗:“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初春的姑苏,繁花盛开,景色宜人。而此时桥下的流水人家也准备起了春种。人说江南女子如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更言“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鬓影太匆匆”。江南女子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勤劳能干。她们采茶唱曲,养蚕缫丝,劳动与智慧并存。姑苏女子心灵手巧,丝绸文化博大精深;江南织造府繁华如昔,姑苏丝绸扬名中外。

姑苏城的发展日新月异,园区新区的GDP也是排在了全国前列,工业技术日渐强大。苏州,已不再是那首《枫桥夜泊》中的小姑苏,不论是从面积还是实力来说,苏州的发展近些年来有目共睹。她,已经难以束缚在国内发展,已迈出中国,在国际上初露头角。譬如说近年来非常火热的国内外文化寻力,中西文化交流活动,苏州城内的各个学校也十分兴盛此类活动,学生和家长都十分喜爱支持,使中外文化互相交流,深入家庭。苏城与祖国,就如初春的花苞,即将绽放,欲将在国内外百花丛中,一鸣惊人!

穿行于苏城,你也就渐行于这幅画卷之中。而这一幅画卷,连绵不断,在她这古朴的画中也渐渐添上了别样的艳丽色彩。那一支支画笔,将会在不同人手中画出不同的风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那支笔会传到我们手中,将这幅“水墨姑苏”延续下去……

作文点评

读了小阎的文章,脑海里立马出现了八个明晃晃的大字“崇文、融合、创新、致远 ”,这四个词凝聚了意蕴深刻的苏州精神。 对于我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之地,小阎既用闲适的笔调描绘平江、山塘的古韵,又用理性而自豪的语言叙写各区的创新与发展。 散文遵循“形散神聚”的原则,小阎的文章内容比较丰富,先以一曲《送人游吴》开篇,将人引入粉墙黛瓦的素淡中,吴侬软语的甜糯里。接着总述“上下千年水乡苏城,宛如一幅水墨画卷,清新淡雅却令人难忘。” 然后分写平江、山塘的文化与情调;第五段又汇成一路写了苏州的水、桥及女子;紧接着又写了苏州当下的风采。最后总写,落笔于“水墨姑苏”点题。但是在“神聚”上还有所欠缺。从题目来看,“水墨”二字是灵魂,但小阎的选材略显繁杂,没有紧扣“水墨”来写,特别是写苏州的当下发展,与中心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表现中心不够集中,中心不够突出。

上一篇: 有趣的活动

相关作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