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喜迎二十大 红色故事绘主题作文五篇

喜迎二十大 红色故事绘主题作文五篇

2022-04-14 23:05:04

爷爷的秘密(儿童诗)

范 江/文

爷爷,已年逾古稀,

面相忠厚,待人和气,

可说话,却总像,

含着点秘密。

他做过挺大的官,

管过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地区。

可他却总说自己不是官,

只能算个公仆、服务员。

他的一举一动,

也没什么官气。

他曾很是富有,

从他手上花过的钱,

如同流水。

可他却很穷,

到退休也没太多的积蓄。

我说你怎么不顺手拿点?

他说,那手,

是握过拳宣过誓的手,

干干净净,

怎能变得龌龊,脏兮兮?

不少人,因为“那样”,

都“进去”了,

他从未忘记,

宣誓时,说过的话语。

爷爷的心很大,

总是想着四乡的建设,

和百姓的生计,

哪里有问题,解决,

他都会不遗余力。

爷爷的心又很小,

谁送一点礼,

他都想法退回去。

他说他心田中,

还没有放得下,

这些东西的位置。

爷爷有口碑,有政绩,

可退休后他仍不愿休息。

他承包了一片荒山,栽树,

想再留下一片绿色;

他到学校去演讲、培育,

让下一代懂得,

怎样才会永葆美好的心地。

我问他,

这样的胸怀与干劲儿,

从哪里来?

他说不忘初心,

永远牢记——

自己是九千万分之一。

爷爷一生,受过许多嘉奖,

他把证书都锁在箱子里。

最近他又荣获纪念章,

却挂在胸前,神采奕奕。

他说,“光荣在党五十年”,

这纪念章,是对他,

一生的总结与勉励。

所以,他很自豪,

不再掩饰。

啊!我知道了,

他人生的准绳。

我明白了,

他永远的期许。

爷爷的秘密,其实,

也不是秘密,

那是每个共产党员,

都应拥有的一份瑰丽!

毛主席抽烟的故事(故事)

刘明才/文

1945年9月。山城重庆。蒋介石官邸。豪华的大吊灯。青色大理石方桌。毛主席和蒋介石面对面坐着。看来他们已经谈了好长时间,陷入了僵局。

毛主席从兜里摸出了一根香烟,蒋介石的眉头皱了一下。

毛主席笑了,说:“哦——蒋先生是不抽烟的,那我也免了。”

蒋介石摆了摆手,说:“不是的不是的,你可以抽,可以抽,个人所好嘛。”

是夜。蒋介石书房。陈诚低垂着头立正站着,陈布雷手里拿着一张《新华日报》站着,蒋介石拖着拐杖踱着步,突然停下说:“毛润之这个人,很了不起,听说他的烟抽得很厉害的,可是跟我谈了好长时间,都不抽烟,他很有自制力啊!”

“是啊是啊,”陈布雷马上附和,指了指手中的报纸,“毛润之的这首《沁园春·雪》就透出了一股帝王之气!”

蒋介石把拐杖狠狠地顿在地板上,陈布雷吓得一颤,蒋介石瞪着陈布雷说:“布雷呀,你可是被称作中华第一文胆的,就不能写一首或者组织一些人写一写,把毛润之压下去吗?”

陈布雷:“我……我……这可是毛润之自己写的……”

蒋介石用拐杖指着陈布雷:“你该休息了,你该长期休息了!”

从此,陈布雷失宠,直至自杀……

1948年5月。西柏坡。一座典型的农户院落。一棵大歪脖子枣树。一张裂了多宽缝子的饭桌。毛主席和陈毅面对面坐着,四目深情地对望着。

毛主席从兜里摸出了香烟。

陈毅笑了,问:“可以不抽吗?”

毛主席瞥了他一眼:“你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陈毅站了起来,加大了声音:“你是我们的头头,今后要会见方方面面的名人,还有外国人,他们要是不抽烟,你就要克制自己。”

毛主席也站了起来,声音也高了:“这我知道,在你面前还要我装孙子,没有门!”说着掏出了火柴,要点烟。

陈毅从兜里掏出四盒香烟,说:“这是我从南方带来的,‘老刀牌’的,准备送你,今天这根烟你要不抽,就送你,否则,免了!”说着,把烟又装回兜里。

毛主席赶紧把那根烟收起来,高兴地直拍巴掌,边拍边说:“知我者陈毅也,知我者陈毅也!”乐呵呵地接过四盒烟装好,顺手摸出那根烟点上,深深地吸了一口。

陈毅骂了一句:“赖——皮!”

晚年的毛主席,几乎足不出户,烟也抽的少了,每次抽烟,都把香烟一折两截,抽半截再装起来半截。一次,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女婿来拜访他,问他为何这样抽烟,他伸出手指,慢慢说了三点:“一呢,我们中国还没有你们美国富裕,这样可以节省点;二呢,他们都让我戒烟,这样我可以少抽一点,对我的健康有益;这三呢,是符合马列主义的哲学观点,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嘛。”

有传说毛主席怕有人害他,检查烟里有没有东西,我看不是。

我爷爷是地下交通员(散文)

赵 成/文

我爷爷赵广发去世已经20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一直是我心中的英雄,在建党百年之际,我对爷爷的思念更加深沉。爷爷是一位老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党的地下交通员和情报站联络人,为党的革命事业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爷爷出生在安徽寿县小甸集的一个贫苦家庭,青年时期外出逃荒举家迁到杨家庙的四树瓦庙生产队。后与中共寿六合县委三区大队长俞怀宝、孙桥头党支部书记马家芝等接触,受到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35年6月,遵义会议之后,淮西独立游击师成立。在中共皖西北特委的要求下,爷爷所在的地方游击武装和党组织,秘密发动群众开展了抗租、抗税和扒粮斗争。

1938和1939年间,中共安徽工委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张如屏、中共安徽工委书记曹云露等受中共中央派遣,从延安回到杨家庙开展抗日宣传发动工作。爷爷和马曙等一起积极组织群众参加小甸镇抗日自卫队、新四军四支队七团、淮南抗日游击纵队等在寿东南地区包括瓦埠街、杨家庙、小甸集等大集镇上开展的抗日宣传活动,张贴宣传标语。

1939年秋天,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参谋长兼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到淮西立煌,后回皖东经过吴山庙的时候,安排新四军军部副官魏立成在杨家庙、高塘集一带为部队筹集粮款、扩充兵源。爷爷和马家芝、马曙、郑锐等革命同志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参与“增资”“减粮”“借粮”等运动,不仅减轻了群众负担,还保障了寿东南办事处的机关部队给养。

1940年至1942年,杨效春领导的新四军游击队、国民党第五战区的部队配合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交战,重创了日伪军。战斗中一部分不便于转移的受伤游击队员被爷爷等联络站的人员接到家中进行就医治疗和保护。

1942年10月,中共寿县县委寿四区在河豸铺、王楼、高塘、陶楼一带成立,区委书记孙祝华拉起了40多人的独立连,后改为寿四区模范连,在马家芝和我爷爷等人的支持下,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支持抗日,多次组织给主力部队运送粮草。

抗战胜利后,中共寿六合霍工委成立后在寿东南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重建淮西根据地。爷爷的家从四树瓦庙搬到新丰村小松棵。在寿六合霍游击总队在淮西战斗的三年武装斗争中,这条秘密情报联络线路一直保持隐秘、安全,从未出现过漏密、断线问题。

1946年初夏,国民党30万军队围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中原军区主力在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的率领下分两路突围。一旅7000多名指战员,在旅长皮定均、政治委员徐子荣的指挥下,从武汉出发穿过大别山向东突围,于7月20日到达吴山庙,寿六合霍游击队与皮旅取得联系后,帮助收容掉队的人员,并将伤病员安置在当地联络站人员和进步群众家中疗伤。当时爷爷家前后两进的房子里,住进了三位同志,后又在干亲李道仓家安置住下一人,直到伤病初愈后转移。

1948年,爷爷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4月10日,新二师副师长梁从学和孙仲德奉华中军区政委邓子恢命令,率领三十三团1000余人,从苏北出发向大别山挺进抵达长丰县高塘、陶楼一带,寿六合县委发动周围群众筹粮慰问部队,爷爷将家里做的十几双布鞋、一头肥猪带头送给部队。

1948年秋天,淮海战役前方作战指挥部指示,尽快扒掉淮南铁路,切断阻止南敌北援和败敌退路。在寿六合霍工委领导人董完白的指挥下,爷爷和俞怀宝、孙祝华等从下塘、杨庙、陶楼等地发动500多名群众连夜将朱巷至罗集这段铁路路轨全部扒掉,短短的八天时间里淮南线被迫两次停运。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实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渡江战役在即。爷爷参加了万人担架队,在副县长谷如珍的率领下,到巢湖执行军需物资运输和伤病员转运收治任务,直到解放大军打过长江以后,万人担架队才宣告光荣完成任务,为“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习近平语)”渡江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后,爷爷先后担任过养猪养牛场场长、浮肿院院长等职务。他带领群众创办初级社、挖塘修渠、发展生产。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爷爷在养牛场担任场长并负责看管粮库,他晚上就睡在稻堆上,严格要求自己不动公家一粒粮食,自己却差点被饿死。

1960年,他在担任四树村东何大郢三星照月养殖场场长时,不愿多吃集体一粒粮食,自己从喂牛的稻草上收集瘪稻用蒜臼窝捣碎成米糠粉熬粥度日。

1986年爷爷不幸半身不遂卧病在床,15年中,他不仅没有向组织要求任何待遇,每年年初他都将自己的党费早早准备好,请同村党员带到村党支部缴纳,从没间断,一直到去世。

爷爷去世那年是八月份,正值炎夏,他住的小屋门口一棵高大的梨树,竟然开出了满树雪白的梨花,群众都说这是苍天用满树雪白的梨花在向英雄致敬。

爷爷“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一生和他“律己为公,襟怀坦荡,清白做人”的品格深深影响和激励着后辈子孙。在爷爷的影响下,父亲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年“七一”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我也于1993年光荣入党,全家三代人一共有15位中国共产党员。爷爷和所有用自己的鲜血、生命开创历史的革命先烈,都将如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指引着后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前行。

敬畏也有三境界(散文)

肖智群/文

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作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人生底色的敬畏,也有三种境界。这,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共产党人公与私虽常常相融一起却能始终做到公私分明,是清风般的境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反复赞扬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徐海东却从不居功自傲,反而格外警醒,公私分明丝毫不亚于古今中外任何清官廉吏。一年夏天,他去中南海开会,顺手将一把扇子摇回了家,到家后才发觉扇子是公家的,急忙派人把扇子送了回去。他每次参加完会议,如果喝了公家的茶,总要悄悄地放一角钱在茶杯底下。他经常教导子女说:“党和人民给我们这么优厚的待遇,我很惭愧!你们就更不应该享受了。”孩子们谨遵教诲,从未沾父亲的光。共产党人这样的楷模生生不息。从华东海军进京以后,袁也烈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作风。他的住房条件较差,海军机关派人征求他的意见,准备在海军大院给他新盖一间住房,但他闻言立即谢绝了组织上的好意。除明文规定的待遇外,袁也烈一生从不向组织伸手,搞半点特殊化。军装破了补、补了破,照穿不误,从不多领一套新衣。他对妻儿亲属“约法三章”,严禁打着自己的旗号要求组织给予各种照顾、谋取个人私利。一次,怀有身孕的姨妹突发情况,情急之中,家人们准备动用一下他的专车将其送往医院。袁也烈知晓后,一边及时予以制止,一边催促妹夫租车赶往医院诊治。就这样,单位配给袁也烈的专车,一家老小从未使用过。正如元朝曾任监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的魏初《送杨季海》诗云:“两袖清风一束诗”。

共产党人面对职务升迁良机却秉持公而忘私,是明镜般的境界。“授我以大将衔的消息,我已获悉。这些天,此事小槌似地不停地敲击心鼓,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带四星,心安神静吗?……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与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这是1955年9月许光达得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的消息后,向毛主席、中央军委写的“降衔申请书”。对此,毛主席高扬许光达的来信说:“这是一面明镜,是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无独有偶,时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的徐立清应授上将军衔,可他三番五次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信,请求不要上将军衔。毛主席称赞他:“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 最终,徐立清成了我军在战争年代担任过正兵团职务唯一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将军,也是要求降低军衔而唯一获得批准的将军。周恩来总理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徐立清也是一面明镜!”

共产党人与亲人独处亦大公无私,是至人般的境界。“文化大革命”中,有一天,周总理出去开会,因为会议一个接着一个,一天一夜没回来。这时,大字报和小道消息透露了有关会议的内容,对此,邓颖超有点怀疑。周总理回来后,她便问:“有没有这回事?”周总理马上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听谁说的?”邓颖超就开玩笑地说:“你有你的渠道,我也有我的义务情报员。”周总理依旧守口如瓶,滴水不漏。周总理身患癌症后,有一次在病房里同邓颖超交谈。周总理说:“我肚子里装着很多话没有说。”邓颖超也说:“我肚子里也装着很多话没有说。”这对互敬互爱的革命伴侣,为共产主义事业并肩战斗了半个多世纪,即使双方明知诀别就在眼前,仍然恪守初衷、严守党纪,把不该说的话永藏在各自心底。庄子有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周总理、邓颖超夫妇当之无愧!

革命圣地延安行(散文)

周 超/文

延安城不大,凤凰山、清凉山与宝塔山三山环绕,延河和南川河两水浸润,既有黄土高原的雄浑厚重,亦有清澈河流的柔情湿润。

这里旧时被称作贫瘠的土地,苦寒的地方,亦是烽火边关的重镇,北宋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曾在这里写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中满是凄苦、悲凉和伤感。

同样是在这里,当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在一个小炕桌上,伟人胸中有天下,笔底起风云,写下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词中满是雄浑、豪迈和抱负。

受着这首《沁园春·雪》胸怀天下的豪情和自信的感染,我寻访了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刻下的许多红色足迹,不时地感受到了这一座小城却决定了中国革命大局所透出的种种力量。

这里沟壑纵横,莽原逶迤,到处沟沟坎坎、梁梁峁峁,陕北高原的艰难困苦、黄土地的厚重粗犷却锻造了战士谁敢横刀立马的刚强与豪情。山坡下狭小的军委办公院子里,当年却是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地方。当年抗大培养的将领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令敌胆寒。鲁院创作的《白毛女》等众多作品经小土台、小剧场上的演出,让无数的翻身农民加入革命队伍。

这里的窑洞大多挖山而成,一门一牖,窑洞里陈设简单,光线昏暗,就在这简陋的窑洞里,毛主席写下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一大批指引革命胜利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的文章。1944年的一天,在警卫团的小操场上,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在小雨中进行,秘书打着伞记下了毛主席的讲话,后来整理成《为人民服务》的文章,激励着每个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和使命。

“太阳刚刚升起来……”《杨家岭的早晨》这篇小学时背诵的课文现在还记忆犹新,如今来到课本里说的这块小菜地前,看到菜地已翻过土壤,正等着播种。还有窑洞里笨重的木制纺车、南泥湾开垦的荒田,都在讲述着当年面对封锁,缺衣少食时,上至首长下至战士,每个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新中国初期两弹一星、南京长江大桥等等无不是这种精神的传承。

浓郁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热情大方、率真洒脱,经久不息地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沟沟岔岔,由一首陕北民间小调改编的《东方红》却唱响了全中国,唱到了亿万人民的心里。陕北的秧歌男女老少都会扭,铿锵的锣鼓、甩动的红绸、扭动的身姿,热烈奔放,秧歌从这里一直扭到了北京、上海直到全中国。

延安,是一座胸怀天下之城。

查看全文

相关作文

热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