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21-03-24 10:35:20/刘汉斌
苏轼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 苏轼绝对是一颗耀眼的巨星。

苏轼在宋词的创新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一曲《念奴娇.大江东去》酣畅淋漓,壮丽雄浑,成为千古绝唱。苏轼的诗自然奔放,题材多样,挥洒自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充满哲理的思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则为写景的绝笔,至今传诵不辍。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和欧阳修等一起摒弃浮华和冗长、奢靡和空洞,给文坛带来平易、流畅、清新、明快之风,无论议论文、散文、随笔、小品、辞赋,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书法领域他被尊为北宋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他画名远播,是北宋著名的画家之一,成语“胸有成竹”就是来自于他的画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他对王维的评价。苏轼这样的通才、全才,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凤毛麟角,绝不多见。

然而, 苏轼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屡遭贬谪,也是史所少见的。

苏轼自进士及第,被仁宗皇帝赏识而名动京师。但他生不逢时,他的政治生命巅峰时期,正处于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最激烈的时期。王安石属激进的改革派,反对阵营中有反改革的保守派和主张稳键改革派。苏轼属于后者。为此,苏轼屡遭诬陷、打击、罢官、贬谪,他屡屡因政见获罪,因文章获罪,因诗获罪。官最高至部级,最低到只相当于副县级地方团练副使。也许正因为这不同一般人的经历,才成就了他大师的地位。

苏轼的一生大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就发生在苏轼的湖州知州任上。御史曲解其诗,弹劾其“谤讪朝政,讽刺新法”,被捉拿至京,严刑逼供,下于狱中。众多百姓为其喊冤,经朝中正直士大夫(包括其政敌王安石)多方营救,才使其免于死罪,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变法派失势,苏轼重新启用回京时,苏轼又反对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中正确的部分,理所当然又引起了当朝的不满,再次外放贬至岭南惠州、广西廉州等地。66岁时,苏轼奉召回京途中病死于江苏常州。

苏轼被贬谪期间不但精神上遭受重击,常常连生计都成了问题。在黄州期间俸入大减,入不敷出,友人相助荒地若干亩。苏自垦自食,累得精疲力竭。诗云:“饥人忽梦饭甑溢,梦中一饱百忧失。”睡梦中才吃了一顿饱饭。在儋州期间他已年过六十无力买地建屋,居无定所。幸得儋州友人相助,才建得陋室安家。

然而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屡次贬谪使他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了社会和底层,体会到民间疾苦,成为磨砺人生的最好课堂、丰富深化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成就了他在思想、文化界的卓越地位。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苦难的经历面前,苏轼始终怀着达观自如的心态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尽管世态炎凉,人世间遭遇了如此之多的打击和磨难,他还是要留在人间,即便被贬至古称蛮荒之地的岭南,甚至更远的瘴疠之地海南儋州,他仍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实际上他不过是“日啖薯芋,而华堂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撷菜煮之”。这样的日子无论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都不能改变他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身处逆境,不沉沦,不怨天尤人,这是苏轼崇高的人生境界。不论职位, 无论升贬, 他都察民情、解民忧,不遗余力,哪怕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他也积极奖励农业生产,播传知识,培养人才。他在山东密州(今诸城市),积极组织百姓灭蝗抗虫灾,上书朝廷免除秋税。他到徐州,率民众抗黄河水灾,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并发现、组织了开掘煤矿,发展经济。在杭州知州任上适逢大旱,饥疫并发,他开仓济贫,大力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等水利设施,修建了苏堤,因而杭州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杭州市民至今仍称苏轼为“我们的老市长”。

胸襟宽阔,光明磊落,诚信待人,有情有义,这是苏轼立世的原则。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这首怀念结发妻子王弗的《江城子》词,拨动多少人的心弦,被誉为悼亡诗中的巅峰之作。因为思念弟弟苏辙, 苏轼在著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开头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他既念念不忘恩师欧阳修对他的拔擢,又积极、推崇黄庭坚、秦观、陈师道等后生。他和王安石虽政见相左、分岐严重,但两人惺惺相惜互为文友,公事归公事,私情归私情,从不公仇私报,更不做落井下石、背后使绊子的事。这种宽容和包容、气度和风范正是苏轼的过人之处。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苏轼在人生的旅途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概,“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喜迎二十大手抄报模板下载(高清无水印)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