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不做“温室里的花”---《乌塔读后感》

不做“温室里的花”---《乌塔读后感》

2019-06-20 19:23:08/蒋若妍

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了一篇很特别的课文—《乌塔》。为什么说它特别呢?看到题目的第一眼,不少人都会以为这是一篇游记,肯定写的是一座名叫乌塔的塔,其实不然。

乌塔其实是一个德国小女孩的名字。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罗马碰到了一个名叫乌塔的小女孩,描写了很多两个人的聊天记录。作者与乌塔谈着谈着就吃了一惊-乌塔只有14岁,可是她的父母竟然放心地让她独自一人游欧洲。

这在中国父母眼里,可能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但在外国父母的眼里,放手让孩子去探索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什么了不起的,也用不着大惊小怪。

为什么中国父母和外国父母的观点会截然不同呢?这与他们的教育理念、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息息相关。

每个孩子天生就拥有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就像一只准备飞向蓝天的苍鹰。外国父母是一扇开着的“窗户”,而外国的孩子,只要挥动翅膀,就可以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外国父母因为对自己孩子足够信任和放心,所以才会让孩子去实践和探索。

比起外国父母“宽容、慈爱、负责、信任”的教育理念和“探索、想象、兴趣、实践”的教育目的,中国的父母是否应该自我反省一下了?

的确,中国父母和外国父母相比较,更像是一扇“装着防盗窗的窗户”。他们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去探索,不少父母还把自己的孩子惯成了“温室里的花朵”,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也渐渐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思想:我是家里的老大,有爸妈护着,我还怕什么?我想怎样就怎样,怎么着!渐渐的,就有了儿子当众掐死妈妈的惨案和大学生无法自理的悲剧。

中国孩子本应该同外国孩子一样,可为什么真正有权利能飞翔在“蓝天”上的中国孩子是少之又少?同样是父母,为什么培养出“苍鹰”的概率却完全不同?中国父母安着隐形的“防盗窗”,打着“为你好”的名号,让孩子一个一个撞死在“防盗窗”上,从威武的“苍鹰”到垂死的“苍蝇”,撞掉的都是什么?是极其重要的同情心、想像力和创造力!取而代之的,将是冷酷无情、暴力和死板。

父母教育孩子,不但需要耐心和放心,还得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随机应变和独立思考。

在《乌塔》一文中提到,乌塔不但有极强的生活技能和生活经验,还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心思细腻和思维缜密。当作者告诉她:中国的孩子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娱乐场所和书籍时,她用外国孩子独有的精练语言反驳“我”:爱孩子和让孩子独自出门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身为一个大人,作者面对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竟然理屈词穷,一时语塞,可见乌塔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是多么强大。

再来想想中国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碰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和外国孩子一比,难道不应该感到羞愧吗?

但是,我们并不能盲目地像乌塔一样独自出远门,而是向她学习独立自主的品质。

爸爸妈妈们请放开你们的手,让我们能在蓝天上自由飞翔!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小满​

下一篇: 房子背后的那座山

相关作文

收藏/分享

分享「不做“温室里的花”---《乌塔读后感》-最新作文」到:

热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