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品味

品味

2021-08-29 03:27:31/陆曹婷

这一天,阳光正好,洒落在爬满苔痕的青石板路上。我行走在午后的古镇上,一脚踏在微黄的(光)中,阳光就这么星星零零(星星碎碎地)(洒在地上)破碎了。暖风轻轻吹拂过脸颊,吹动了老街人家晾晒的衣衫。随着微风飘来的,是远处人群的熙攘声。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向小巷深处走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合理分段)小巷里有一家很小的店铺,也很老旧,墙皮灰黄,有斑驳的磨痕,还有许多处剥落,墙角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即便如此,)仍有一大群人围在店门前,莫非这家店有神奇的魔力?我抬头一看,一块牌匾高高地挂在门楣上,木制的招牌,上面的红漆被风雨侵蚀,已经出现裂缝,但四个金色大字却十分醒目:“方糕铺子”。“小小的一块方糕,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顾客呢?”我不禁感到疑惑,凑上前去一探究竟。

(合理分段)“先生,这是您的糕!”耳畔传来热情的一声。我往里一看,是一位个子不高,胖乎乎的老阿姨,她大概是这家铺子的老板娘。圆圆的脸,一双眯眯小眼,鼻梁和两颊红彤彤的,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她穿着一件碎花上衣,围着一条花布围裙,两只胖乎乎的手上沾满了淀粉。她把做好的方糕用纸包住,双手小心翼翼地递给顾客,还不忘叮嘱:“小心烫哦,记得常来啊!”说完便咧开嘴笑,露一排洁白的牙齿,眼睛眯得只有一条缝了,眉毛弯弯,脸颊更加红润了。(外貌、语言、动作,一连串的描写语言,一气呵成,行文节奏掌控得娴熟。)

合理分段)老阿姨两手在围裙上擦了一下,又开始忙活了。只见她从一个大水缸中舀取一大勺糯米,糯米先前经过充分的浸泡,粒粒饱满,白白嫩嫩。接着,阿姨把糯米平铺在蒸锅中,加热,蒸熟。小小的店铺内满是蒸汽,阿姨的圆脸上有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打湿了后背,阿姨也毫无察觉。揭开锅盖,把糯米放入木槽中,阿姨举起木槌,一下一下地捶打糯米,每一下都好似用尽全身力气,阿姨弯着腰,咬着牙,高高举起又重重落下,直至糯米变成黏黏的米团。人们还在不断的催促着,阿姨却仍不紧不慢地把糯米装入模具,压实,用纱布包裹着,再次放入蒸锅,一直不断呢喃着:“慢慢做,才好吃。”一分钟又一分钟,门外的顾客已经走了大半,但老阿姨十分平静,一点儿也不急躁。她掀开锅盖,蒸气混合着糯米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阿姨用一根木条往模具背面拍了拍,糯米方糕便顺利脱模,一个个都方方正正,洁白如雪,散发着清香。

合理分段)太阳已经西斜,老阿姨乐呵呵地把方糕递给客人,还不忘塞给了我一块。她胖胖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还是有人愿意等的......”老阿姨一边收拾,一边自言自语。

(合理分段)我吃着方糕往回走,时不时回头看一眼。糯米的香甜软黏,恰似一条白棉线,缠绕着我的味蕾,也缠绕着小巷和古镇,时不时地牵引着,牵引着我再回头看一眼,牵引着生活,再慢一点。(遣词造句贴切合理,适度精简会更棒)(层次不够分明,逻辑散乱,影响读者观感)

作文点评

文章截取生活中一个小片段,通过细致描摹“方糕阿姨”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永远保持足够耐心的沉稳心态,表达作者内心对这位阿姨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对她稳扎稳打的工作节奏有深切感动。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先行铺垫场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下文引出主题和重要人物打好前站。写景也并非随意描写,而是与故事主题紧密结合。比如,用微风和古老的街巷,其实是在间接说明街道和沿街店铺是融为一体的,而且整体格调,更与后文的方糕店相符合。文章中出现多次细节描写、人物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细致入微,一气呵成,语言运用得流畅自如。不过,作者写文章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不会分段,整篇文章仅有一个段落,这样行文格式既不符合规范,也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希望改正。

上一篇: 一碗白粥

相关作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