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真想竹摇椅上的老人

真想竹摇椅上的老人

2021-10-12 03:57:18/翟菲尔

童年的回记忆多是快乐的,但是那个竹摇椅上的老人却给了我不一样的记忆。(简明、切题)

灯笼挂在街市,有的人带着一年的成果拖家带口准备回家乡,有的则选择留在苏州是的,新年到了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回爷爷奶奶那儿,我充满了好奇和迷茫,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回爸爸的家乡,也是我的另一个家。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一座房子前,那是个标准的农家小院,大门上贴着两个凶神恶煞的门神,一旁是杂乱的草,(还有)被踩的(得)不成样的泥。拉开门,一块小菜地映入眼帘,然后是两位老人,那是我的爷爷奶奶,他们好像十分激动奶奶正在扫地,如今马上扔下了扫帚拉住了爸爸妈妈的手,讲着我听不懂的家乡话,而爷爷正在一个破破的竹摇椅上,他的行动似(乎)很不方便,手脚忙乱地找到一把拐杖,(注:到此处,本文已出现数次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情况,请参照红色标点处。)走过来,他举起手摸了摸我的脸,满是笑意而那时我刚上二年级,对于从未谋面的这位老人充满了警惕,加上爷爷的手十分粗糙,我不禁一痛,下意识一躲,爷爷怔了一下,放下了手。爸爸妈妈似未察觉,说:“快叫爷爷奶奶。”我机械的(地),怯怯的(地)应了声,便是沉默。

第二天早晨起来,爷爷早已起床,他正坐在那个有熊猫图案的竹摇椅上,轻轻摇动,微风吹过老人的脸,那是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好像一张老旧的纸,经历的时间长了,就氧化了,黄了,皱了。爷爷听到了动静,睁开眼,看向我,唤了声“菲尔”。我应了声“爷爷!”便忙跑开了,我没有回头,也许错过了爷爷的爷爷的失望与孤单。就平平淡淡地呆了两个多星期,便回去了,顺着开走的车子的反光镜,我望见了两位老人站在门口一直看着我们,奶奶的泪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爷爷无言,眼中有我读不懂的沧桑。(这一段的描写细致入微,直触人心。)

过了一年左右的一天,三年级的我刚放学到家就看到爸爸正在整理行李,我一脸蒙地看着爸爸急匆匆地带着行李离开家,我问妈妈:“爸爸这是怎么了?”

“爷爷去世了。”她答。

“什么!”我被吓到了。那是我第一次面对生死,我很害怕,突然发现生死其实离我很近。那晚,甚至是后几天晚上,我一直在哭,我一直问母亲:“外公外婆,奶奶,你和爸爸和其他人是不是都会像爷爷一样?外公外婆说过的,一定会等我长大了,他们也会陪着我,陪我看喜羊羊的。”母亲在一旁不知说什么,我也不记得她说了什么。只知道我那时有多害怕,有多希望喜羊羊永远不要结束。

长大后,每到回爷爷那儿,竹摇椅还在,只是那个常在椅上的老人却走了,我懊悔幼时对爷爷的疏远,我真的很想那个竹摇椅上的老人,想他粗糙的双手,我还想看风吹过他的脸,还想听他唤我一声“菲尔”,只是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已经晚了。

作文点评

作者文章的优点很多,最明显的优点是作者的情感真实,细节描写真的做到了细致入微,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尤其是第二段中,描写爷爷坐在摇椅上,找拐杖,起身的整个过程,语言流畅,又富有底蕴,如“他正坐在那个有熊猫图案的竹摇椅上,轻轻摇动,微风吹过老人的脸,那是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好像一张老旧的纸,经历的时间长了,就氧化了,黄了,皱了。”这样语句,将爷爷的形象立体化地描绘了出来,先是看到整体“坐在有熊猫图案的竹摇椅上”,插入语“轻轻摇动”,接着拉近镜头“微风吹过老人的脸,那是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刻画得非常细致,这种刻画并非为描写而描写,而是饱含深情地去回忆和还原彼时情景。 另外,倒数第二段,写到与爷爷奶奶临别时,从后视镜中看到的情形:“奶奶的泪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爷爷无言,眼中有我读不懂的沧桑。”两句话,将两位长辈送别时的不同表现,都写得很生动,也最能打动人心,而语言又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孔夫子曰:“绘事后素”,这种点睛之笔,的确让人无法不感动,因为这是记叙文写作中最要紧的关节处——真情实感。六要素固然是记叙文的基本结构,但缺乏真情实感的文章,无论写得多么规整,也不一定会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唯有情感才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通道,也才是登堂入室,进入写作殿堂的黄金钥匙。作者的不足之处是,个别助词运用不当,而且标点符号十分不规范,这样会削弱文章的表达力度,切记!! 最后,文章中一定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这是考试严格要求的,如果是考试,请务必谨记,否则得不偿失。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