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不成曲调也是歌

不成曲调也是歌

2022-01-10 19:48:17/汪靖宇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她 ,轻轻脱下朱紫绛红的长袍,卸下满头珠翠碧玺,着一身素色长衫,一根银钗随着她墨玉瀑布般的长发轻轻晃动。她缓缓走到界河边,远眺蓝天下京城长安的影子,仍是那么辉煌。身后整肃的仪仗也跟着停下。父母早已别过,如今的自己也不是昔日的自己了。现在的她,是王昭君。

昭君从身后的背囊中取过一把琵琶,端坐下来。洁白的桦木上刻绘着一支兰草,晶莹的丝弦被下落的艳阳镀上一层微醺的,温柔地光,可近看却依旧寒气逼人。这是她唯一的念想了。或许,即将也不再是念想了吧。

“锵啷。”她青葱般的指甲划过丝弦,弦音划过落霞的天空,带起她的衣袖。至少,让她再为故乡弹奏一曲。她的手指轻按丝弦,指甲流水似的划过,成一道优美的光。弦音随着她指尖的聚拢舒张忽地盘旋上升,又忽而沉入谷底,如落霖在弥散着薄云的日子低吟浅唱,轻轻叩着琉璃瓦的屋檐似的。可是,她的手去抑制不住地颤抖,原本飘逸的音带一点点变得支离破碎,只剩下断断续续,悲怆的弦音。那还是曾经让她引以为傲的琵琶?那全然丧失了曲调与音韵的弦音,与落霞引得孤雁为之落泪。她强颜欢笑,拼命抑制住眼眶中的泪水,让泪倒流回心里,只是手指仍在琴弦上曼舞,奏出支离破碎的乐章。流水和孤雁和着她的琴音发出柔和的音调来。可惜身后的人们全然不懂这曲琵琶中的心酸,只觉愈发呱噪,急着赶路,急着赶去未知的大漠。

昭君弹得出神,突然, “嘭”。丝弦折断,划过她皓月般洁白的脸颊,留下一道殷红的痕。该启程了。她抱紧那把琵琶,勇敢,坚毅地跨上骏马,策马飞驰,只留一袭白衣在那弥散着琵琶怨的落霞之中。

秋叶萋萋,时过境迁。当年河畔的昭君早已过了风华绝代的年华,但风韵犹存。她房内的密阁中奉着一把琵琶,一把她原本一生都不想再次弹奏的琵琶,和那首封尘已久的琵琶怨曲。她所有的亲人都离她而去了,留她在这茫茫大漠。今日,她再次取出那把琵琶,穿一身素衣,绾一支银钗来到草原上。她不由自已地望向长安,那个弃了她,繁华依旧的长安。

“锵啷。”她的手指划过丝弦,续好的丝弦折射着更加耀眼的寒光。没有曲调的音飞出她的掌心,飞向草原深处的天际。流光,年华,都似在这无调之音中停滞,就同当年河畔的昭君一样。白衣随着她在空中飞舞的长发飘动。愈发激烈的琴音不断向高潮迈进。终于,终于——“嘭。”丝弦崩裂,伴着昭君最后的泪落下。一缕香魂逝去了,离开草原,奔向长安······

此后不知有多少人努力尝试着演绎那琵琶怨曲,可是终究是少了当年昭君的韵味。她的琴音,在那支离破碎的乐章中成了歌,再细致的模仿也无用吧···

一袭白衣,在草原与音,与风齐飞。

苏州市立达中学 初二(16)班 汪靖宇

作文点评

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小作者。看到这样的笔锋,我总是会联想到在网上连载的那些穿越作品。最近据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火到不行,你若是坚持写,说不定你的作品在若干年后也能拍成剧哦。加油! 就文章语言而言,特别华丽,一看就是平时有阅读积累的。人物服饰的修饰,人物表情的刻画,人物情感的渲染,统统在你的笔力下显得精致无比。尤其是你对昭君本人心存的幽怨有感同身受之意,所以多次描绘弦断,想通过这个意象来表明昭君内心的孤独无助以及惆怅乃至绝望。这一借助,应该说是成功的。只是需要提出的是,反复出现,却有些重复矫揉之嫌了。 就文章架构而言,你用了两相对比。出塞前和出塞后。出塞前的留恋不舍却无力回天,出塞后的百转千回兀自遥望长安,落寞至死,总而言之,昭君就是苦情的命。我看着都觉得为她不值。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女子从抱琵琶少女变成弹琵琶老妇的切换。所以,这一部分怎么处理,我觉得值得商榷。我们是否要将主人公处理得如此“惨烈”。 就文章主题而言,我还蛮欣赏你的一脉相承的,一悲到底。但是昭君出塞是不是只有悲?当时昭君嫁给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承担的是和亲的任务。我们先不去管大漠的那个苦啊,人家到那里至少是个王后。名正言顺的王后。王后能苦到哪里去呢?我们也先不考虑王后暂时能不能适应那里的气候,光从地位上就比以前的宫女高出许多;再加上昭君是自请出塞,可见她应该是个性格坚毅的烈女子,这么说吧,宫斗剧看多了,像昭君这样的女子基本不会在高高的后宫内有啥好的下场。何况她当时只是个宫女而已哎。所以,我宁愿相信,昭君出塞既承载了光荣的政治任务,和亲保边疆;也成就了昭君美丽的人生啊。后来他的夫君一统匈奴,匈奴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那是何等的功勋,简直是人类的福祉啊。从这点上看,我也不敢苟同你的只有“悲”这样的主题。 当然,以上仅为婷婷老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哦。祝生活快乐。

上一篇: 西湖

相关作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