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盘龙山上有“神仙”

盘龙山上有“神仙”

■张国声

2015年夏,应安阳电视台《档案》栏目之邀,随摄制组先后三次进驻太行之巅任村盘龙山村,拍摄纪念抗战专题片,随着专题片的播出,“红色粮仓盘龙山”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晃四年过去了,四年中,我又多次到过盘龙山村。吸引我的是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民居、淳朴的村民,还有“红色粮仓”的遗存和“独臂支书”开山修路的感人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盘龙山村口的那棵千年白皮松,枝繁叶茂,树大根深。它的根不仅深深地扎在那片砂岩中,也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里。每次到盘龙山村,我都远远地望到它在村口迎接我。老树如父,我也必须先给老树恭恭敬敬地报个到,行个礼。然后,我能听到风吹松针的沙沙声,那分明是老树的欢颜和大自然的和声。

这棵白皮松挺立在村口,所有进村的人大老远都能看到,如同黄山的迎客松一样真诚地迎接着每一位客人,不论寒暑,不论秋冬,年年如斯。查阅林州的古树名木档案,林州树龄300年以上的白皮松也仅有5棵。而且植物学分类上,古树和名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盘龙山的白皮松二者兼得,真称得上是一位古树名木中的“功勋老将”了。该树树高接近10米,胸围超过2.1米,巨大的树冠如同美丽的华盖,是盘龙山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这真是一棵不一般的白皮松。挺拔巍峨,苍劲有力,千年的岁月风霜并没有摧折它沧桑的容颜,如同白漆刷过的枝干,诗意地舒展在天空,又因为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有玉树临风和君临天下的豪迈气度。去盘龙山初见老树的时候,我和随行的摄制组成员个个都惊讶得大呼小叫、激动不已。

“这树,不仅是我们村的标志,而且还是我们村上的神树,是我们盘龙山的保护神,我们把它称为山村之魂。”在村支书王生有和退休教师张周林的眼中,白皮松已不仅仅是植物学上的一个名称,而且早已被盘龙山村民奉若神明。村民们为白皮松填土筑台,修建了石台阶和围栏,竖起了景观石。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们也都会用传统的习俗,给老树挽上红丝带,祈盼神树保平安。

老树的神奇果真不是空穴来风。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数说老树的种种神奇。祖祖辈辈,小山村平安祥和,百姓安居乐业。老树宽厚仁慈,浑身是宝,松籽能吃能榨油,松果能治哮喘和慢性气管炎,树身龟裂的白皮更是神奇,是治疗牛皮癣的上等药材。灾荒年间,老树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百姓呢。抗战期间,小鬼子扫荡盘龙山,也是神树布下了迷魂阵,小鬼子拿着军用地图,汉奸带路,愣是没找到盘龙山村,八路军的几十万斤军粮和兵工厂安然无恙。

“还有更神奇的事呢!”张周林老师拉上我,指着在白皮松的南侧六七十米远的一座小庙,告诉我:“这是座蚂蚱庙。”在林州农村,土地庙、山神庙、龙王庙见得多,蚂蚱庙可是头一次见识。村上的老人讲,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大闹蝗灾,林县深受其害。蝗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蚂蚱,闹灾时蝗虫铺天盖地,所到之处,庄稼无存,颗粒无收,百姓谈蝗色变。盘龙山的百姓亲眼看着蝗虫铺天盖地,从山下席卷而来。可奇怪的是,蝗群蜂拥到白皮松树下时,如同中了魔咒般徘徊不前并自动退回,盘龙山幸免于蝗灾。人们争相传说,是白皮松神树斥退了蝗虫,保护了百姓。善良的百姓敬奉神树的同时,也在原地给蚂蚱神立了个神位。“这个蚂蚱庙,全世界还不知道有没有第二个呢。”庙前闲坐的村民打趣道。

盘龙山村子不大,人口也不足百户。传统的村落里,建筑古朴,街巷清静,不时还有毛驴套碾的吱吱声。村民们门前闲坐,或者串门聊天,或者下地劳作,一幅安然祥和的乡村图景。

初秋时节,安阳师院教授、作家陈才生约我再上盘龙山,采写红色粮仓的故事。我陪着陈教授把村子转了个遍。短短的几年间,盘龙山已是一派新颜。蜿蜒的山道已全部硬化并加装了护栏,路边改造的景观石和观景台颇具山乡特色。中国传统村落已通过评审公示,村落改造也成效凸显,小石板铺设的街道古色古香。村里也有了卫生所,有了超市和农家院。村民种植的大红袍花椒也包装上市。来村里旅游的人日渐增多,村口的白皮松树下,俨然已经成了一个热闹的小广场。陈教授感慨地说,真是没想到盘龙山变化之大啊,这里的红色旅游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样板。

盘龙山的名气大了,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其实老百姓心里都明白,白皮松神树是村民们世世代代朴素的心理寄托,党的富民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才使得盘龙山如沐春风,实现了新的跨越。千年白皮松见证了小山村的沧桑历史,如今,又要见证一个新的时代。

临走的时候,张老师硬塞给我们一个纸袋子,非要让我们尝尝他今年收获的新花椒。回程路上,满目青翠,满车椒香。这太行深处的椒香,香得自然,香得透亮,香得清纯。我说,这是纯正大红袍花椒的味道。陈才生教授说,这是太行山区老百姓丰收的味道。

+阅读全文

上一篇: 我的心爱之物

下一篇: 姥爷的话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盘龙山上有“神仙”-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