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怀念恩师

怀念恩师

■韩记明

2018年9月7日下午5点,恩师王用保入土为安。忆起往事,我思潮起伏。

王用保老师,东岗镇罗匡村人,一直从事教育事业,早年在本村罗匡学校教学。后因工作成绩突出,调到镇一中教学,两年后提拔担任主任至退休。

1982年秋,家乡八角村取消初中部,不得已,母亲找到娘家从教的侄儿王用保诉说此事,我才得以在罗匡学校继续上学。

学校没有食宿条件,一开始我就吃住在姥姥家。由于姥姥年事已高,平时絮叨得厉害,家境也不宽裕,我也正处于叛逆期,因此经常吵闹。初三秋季结束后我就不到姥姥那里食宿了,开始步行赶趟上学,一天往返20里,颇不方便。1984年的中招考试没有被录取,后回到老家,想继续求学又食宿不便,心里很矛盾。一天上午,恩师步行5里到家劝我继续求学,母亲说:“也想让他继续学习,家里他二哥、三哥都是高中生,说什么也得继续上学呀,只是罗匡没有食宿条件,他姥姥那里也不方便。去东岗上吧,咱也不认识人。”恩师说:“就去罗匡上吧,不行的话,先去我那里吃饭住着。”后来,恩师替我背着铺盖卷,到罗匡学校复读。

一开始吃住都在恩师家,那时候,我的饭量较大,一顿最少吃两碗。可那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开始,大家还不是很富裕,父母有时送些粮食蔬菜过来,但恩师一家从没有说过吃得多呀等什么闲话。晚上一块儿到晒棚上吃饭乘凉,恩师一家和和睦睦,笑声不断。

恩师经过和学校几次协商,后来让我住到了他的办公室里。那时能在学校住宿的只有校长、主任两家的孩子,作为一名农家子弟,我能直接住到学校就读,也真是一种高规格待遇了。

办公室是单层起脊瓦房,地面没有硬化,冬天还不赖,屋里生了火,暖融融的。可是到了五月天就不好了,做罢饭后用湿煤捂严实火口,并前后窗户都打开也散不尽屋里煤火的热气,我的恩师照样在里面办公,没有半点怨言。还利用办公间隙,提早给我坐上锅,烧开水。

那是5月的一天,恩师病了,躺在办公室里,中午也没有回去。得知后,我想一定得给他做一顿好饭吃。我回忆起父亲在家焖的小米粥,加了点葱花进去,再放点儿盐,那种小米的清香、葱花的浓香和盐味的调和,可美味了!我按照父亲的做法做了,做好后,他吃了一口,然后说:“不用管我了,你赶紧吃饭吧,还得上学。”后来,我一吃,太咸了!心里很内疚。

他总是说,多读点书吧,特别是晚上临睡觉时,看上几页书,天长日久会受益匪浅。受恩师影响,临睡觉时看书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结婚后。上高中期间,冬季下学后乘坐末班车回到东岗就已经天黑了,期间,住过恩师家几次,第二天早上再回家。每次投宿,恩师总是笑容满面,问这问那,当了解到我的作文有长进了,他若有所思“哦”了一声,叮嘱我下次一定带回来让他看看。后来,他对我的作文还提了建议。

毕业后,一段时间我和恩师都在镇一中教学。期间,他给我谈了很多为人处世的经验,也教了我很多教学方法。诸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出状元等,可以说,我在教育上的一些成绩取得,是和他分不开的。后来,恩师退休在家,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在门前遇见他,每次他都会有的放矢进行教诲,如不要和家里争吵,要和睦,多忍让,没事了多揣摩一下教学实践,争当优秀……

我到县城工作后,给恩师通过几次电话,可以听出来恩师对我的调动是认可与高兴的,都说父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期望,对恩师而言,他还有着学生成材的期望。我在《红旗渠》报上写的文章,他肯定看过不少,因为一见到他,他就笑容可掬地说,“你写的文章我看到了,不赖!”

2015年通电话时,他说,“我写成《罗匡村志》了,等你过来了给你一本啊。”听得出那是一种完成夙愿的告白,那是一种奉献过后的洒脱,那是一种润泽乡邻的喜悦!打开厚重的《罗匡村志》,恩师的勤奋感染了我:一部村志,从先祖王清1424年时到现在,近600年间,罗匡村的人口、人脉分支、工业、农业、手工业、教育、医疗、名人大事等都记录得非常详实。恩师2004年2月做了手术。盛世修志,为了罗匡村的历史延续,他不顾病体,毅然决然担起了修《罗匡村志》的重任。期间,他多次到过山西老槐树采访,大江南北不知道跑了多少路,受了多少颠簸,挨了多少困乏……志修成了,癌细胞也扩散了,后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3日下午5点30分与世长辞!

愿恩师天堂安好!

+阅读全文

上一篇: 秋游韩家洼记

下一篇: 母亲的眼泪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怀念恩师-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