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警惕“平庸之恶”――读《朗读者》

警惕“平庸之恶”――读《朗读者》

初读《朗读者》,就被其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与流畅干净的语言深深震撼。震撼之余,总感觉它很容易把人牵引到一段不伦之恋的缠绕纠结之中。但揭开披覆在表层的面纱,就会发现《朗读者》更让人震颤的是由这段恋情折射出来的罪责和背叛,战后第二代对前代法西斯罪恶阴影的困惑和迷惘,以及由此对人性的深邃雕琢。这使得理智与无知,客观与偏见,进步与退化,理性与情感等因素错综复杂,让小说的丰富意蕴彰显无遗。

小说选择主人公汉娜作为独特视角,将法西斯的罪行以一种逼人深省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她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目不识丁,不关心政治,也不喜欢战争。让人困惑的是,她为何却成为杀人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是什么使得在汉娜的眼里,不识字给她带来的耻辱要胜过杀死无辜的生命?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使得纳粹罪行得以实现的绝大部分人都具有“平庸之恶”这一特征。这种恶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轻易放弃个人判断的权利,默认并实践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为。虽然有时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

在我看来,汉娜这一人物的尖锐和残忍,也就在于她普通面具下掩盖的“平庸之恶”。作为一名集中营看守,可以说自始至终,她都不认为自己是在作恶。无论是在法庭,还是多年的狱中生活,她都缺乏深刻的反省和忏悔。当法官问汉娜,眼看着三百名犹太人即将被大火活活烧死,为何手握钥匙的她却不开门,她的回答看来天经地义:“我们是看守,工作是押送犯人,不能让她们逃跑。若是打开门,会出现混乱,怎样才能恢复秩序,我们得负责。”在汉娜的世界里,服从就是理性,理性就是服从。被洗过脑的这颗螺丝钉仿若会呼吸的木乃伊,它亦步亦趋于体制的驱使,人性的善恶已完全抛到九霄云外。

记得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因为尽心尽责地执行上级权威下达的命令的能力而被授予公仆的荣誉,就好像这些命令与他自己的信念是一致的。即使当这些指令在公仆看起来似乎是错误的,即使公仆们有所抗议,上级权威仍然会不屑一顾地坚持这些指令。”类似汉娜这样的公仆们一旦卷进杀人机器,就会像一枚枚螺丝钉在其中兢兢业业,严格服从上级权威下达的每一项指令。对他们来说,这样的严格服从,就意味着最高意义上的道德戒律和自我牺牲,荣誉纪律取代了道德责任。在上级命令前,他们表现得越平庸,越无所作为,其破坏性也越大。

但汉娜能不能称为十恶不赦的恶魔?“纳粹”、“凶手”这样的标签贴在一个卑微的文盲身上是不是过于沉重了?我很认同小说作者本哈德?施林克说的“人并不因为曾做罪恶的事而完全是魔鬼。”她没能解救教堂里的那些犹太人,这是残酷有罪的,理应受到惩罚,但这符合她当时的思考和行动能力,符合那个环境轻易强加给一个文盲的一切,符合那个社会人所共享的麻木不仁状态。让单独的个人承受历史与错误政治的责任与惩罚,未免苛责。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还会出现类似的汉娜,那只能说是人类的命运与悲剧。但如何在黑暗时代对抗“平庸之恶”,如何促成螺丝钉从无知觉状态中苏醒,生成独立的人性意识,值得深思。

进入21世纪,尽管纳粹分子、集中营已成历史,但“平庸之恶”还会弥散在我们身边。恶行不会根绝,正像“恶”这个字眼儿永远无法从人类的字典中消失一样。因此,让我们警醒的是:生活中,如果恶行走远了,要警惕它卷土重来;如果恶行就在我们身边,那么最起码的是,不要庸人般地成为犯恶者的同道中人而浑然不觉。

+阅读全文

上一篇: 藏在端午里的爱

下一篇: 深山“识”遗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警惕“平庸之恶”――读《朗读者》-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