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乡村随笔

乡村随笔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是有乡村情结的。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稻谷,丰收的桃园,喜庆的笑脸,孩子们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希望的田野,任思绪驰骋,我心悠扬,自由而奔放!若是有人问我从哪里来?我会自豪地回答:“我从村里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写照,描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耕可致富,读可容身”,体现了读书人积极向上的理想和追求。享誉中外的诸葛八卦村、乌镇、西塘、南浔……盛极一时,是那个时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当然更多的村庄并不为人所知,它们默默地座落在大山的脚下或江边的一隅,也许是块小盆地,也许是一片梯田,可这并不妨碍人们诗意地栖居着,享受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城市化进程加速,村庄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里的年轻人外出谋生创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根本转变,男耕女织的形式不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渐行渐远……很多人的心里都住进了一个沉甸甸的再也回不去的故乡。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的故土情结不断增长。此时,“乡愁”这个词语高频率地出现在各种媒体和视野中。有些村庄甚至人去楼空,乡村似乎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代名词。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总书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殷切期望。振兴乡村,共建命运共同体,俨然是这个时代新的使命。

古人聪明,在选择栖息地、村落规划方面布局严谨、高瞻远瞩。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早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各种行为准则中。依山傍水,逐水而居,沿河而建,防火、节水、排污、疏堵……考虑周全,面面俱到。哪里要建一座桥,哪里需要修一座亭,总是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每每在古村落中行走,总是惊叹于那一座座写满历史写满沧桑的古建筑,他们与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街巷连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构成一幅幅体现东方神秘文化的立体图像。在一条条幽巷、一块块牌匾、一级级青石板中,我们读到了岁月的变迁和叹息,也读懂了古人的追求和快乐。奢华庭院的辉煌和荣耀,反映在书画作品上、融入到器具用皿中,更体现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牛腿雀替上。凤戏牡丹、麒麟送子、双龙布雨、鱼跃龙门……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根植于民间的浓郁的文化内涵。普通民居朴实无华,一如那黄土地,实实在在、踏实勤勉。可也独树一帜,各有千秋,“勤于耕作笃于读”的传统思想总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悄然兴起的乡村旅游,就是人们寻根问祖,亲近田园,回归自然的意愿本性,是寻求心灵依托、释放压力的休闲方式。乡间的小路,养眼的绿植,古朴的老屋,老屋的雕窗门楼。门前的茂林修竹,转角处的野花青草,青草丛中的蚂蚱,高高翘起的廊檐,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任思绪自由飞翔。季节的风,掠过流年的门扉,摇响了岁月的风铃。那些斑驳的记忆,依然会守着一寸天涯的时光,安静地向你倾诉梦里故乡的浪漫。漫步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中,炊烟袅袅,美食飘香,人间烟火,倍感温暖。时光给予生命,岁月创造文明。

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些村庄也许会消失在地平线上,或许成为一个地名,归隐山林,人们只能在记忆中追溯它曾经的存在;有的因为保护得力,拯救及时,村落文化得以遗存;有的乡村因为规划科学,交通便利,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古村的繁华又将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归;还有的会借助民宿的特殊定位,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探幽、寻秘和度假……村庄将被重新洗牌。

秋色正浓,此时让我们去乡村的垄上走走,枝头树叶金黄,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蓝天多辽阔,点缀着白云朵朵,青山不寂寞,小河潺潺流过,我从乡间走过,总有不少收获……

+阅读全文

上一篇: 竹笋

下一篇: 那山那雾那云海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乡村随笔-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