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登天平山,寻贤之旅

登天平山,寻贤之旅

2022-01-09 19:31:00/嵇予宸

登天平山,寻贤之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说的就是天平山吧!主峰只有206.1米的天平山,以怪石,红枫和清泉为三绝,又因为范仲淹,白居易的缘故,早就大名鼎鼎了。

仲夏的一天,我开始了登山寻贤之旅。来到天平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古枫林,满树是茂密的枝叶,绿意盎然。虽在三伏盛夏,却给人送来阵阵清凉,好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呀!这些枫树已有400多岁了,它们历经岁月变迁,虽饱经风霜,但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枝干粗壮,需要两三人才能合抱。这里的枫叶与别处的不同,呈三角形,又称“枫香”,看着别有一番风味。放眼望去,山脚下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枫树,可以想象,每当秋天到来,枫叶渐渐转红,不说红得漫山遍野,至少如夏日骄阳般热烈,该是怎一幅火红壮观的场景!微风拂过这些枫树,树叶沙沙,似乎在述说范仲淹的故事。遥想当年,正是他的义举,才有了这茂盛的古枫林。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情景:范仲淹毅然将人民路上的风水宝地创办了范氏义庄,让更多穷孩子来读书。又买下这风水不佳的天平山,将高祖墓安于山东坞,他一直对孩子们说:“我死后,请你们在这儿种满枫树,即使我死了,这些枫树也能造福一方百姓。”

继续向纵深行进,游人逐渐稀少,耳边传来淙淙的水声。我循声而去,来到山腰处的白云泉边。只见泉水从悬崖顶上飞流直下,宛如白练腾空,十分壮观。在阳光的映照下,那泉水忽急忽缓,忽聚忽散,色彩斑斓,仿佛有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指挥着它。泉边的岩石上,斑斑驳驳的青苔,似乎在无声地吟诵着白居易的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虽然诗人在诗中极力表明他的闲适之意,但他并没有终日在这白云泉边吟诗品茶,游戏人生,而是心怀百姓,积极入世,山塘街一带至今还传诵着他当年的故事。可见这位白兄虽“言行不一”,但福泽一方的美好品德仍令人敬仰。

继续向山顶行进,一块块怪石插入云霄,山势逐渐变得陡峭起来,真让人望而却步呀!越往上爬,我越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这里的怪石都朝上,好似古代大臣手捧朝笏的样子。我知道我已经到了著名的景点“万笏朝天 ”了!眼前的块块怪石,宛如当年范仲淹秉公直言的一道道奏折。即使屡遭贬斥,他仍不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节操。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古枫、怪石,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游人纷纷慕名而来!

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向天平山,先贤们挥手告别,“山不在高,有贤则名”这更适合天平山, 一趟登山之旅让我受益匪浅!

作文点评

本文是一篇相当优秀的游记,出自五年级同学之手,真的很厉害! 全文可圈可点之处很多:首先,古诗名句或者俗语信手拈来,开头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引入,结尾又化用这一句,改为“有贤则名”,特别合适,既与开头互相呼应,又自然贴切,读来妙趣横生。文中写树,就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写到范仲淹和白居易时,也自然引用他们的诗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而且在文中也不显得生硬,表达出对两位先贤为人品格的深刻理解,语言成熟老到,也足见作者平时文学积累之深厚。 第二,写景生动传神,充分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把山中景物的特点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有从修辞角度,如运用比喻:“只见泉水从悬崖顶上飞流直下,宛如白练腾空,十分壮观。”有从多感官角度,运用视觉、听觉描写景物:如“那泉水忽急忽缓,忽聚忽散,色彩斑斓”和“耳边传来淙淙的水声”等等。另外,选词造句也都准确精当,非常优美。如:“郁郁苍苍、忽急忽缓、忽聚忽散、色彩斑斓、斑斑驳驳”等等,很有表现力! 第三,全文思路清晰,按照游踪娓娓道来。起承转合也都很自然,能紧扣题目,将游山和寻贤紧密结合起来,景物的美与古人的贤融为一体,道出了天平山的自然人文之美。 如果能在表达上再多下些功夫,反复推敲一下老师用红色标出的个别语句,文章会更优秀!

上一篇: 生命的轮回

相关作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