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逝去的炊烟

逝去的炊烟

难忘乡愁,更难忘早晚间从村寨中升起的袅袅炊烟。说起炊烟,就会想起邓丽君如流水似的歌:“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随之就会不由自主地闪现出缕缕炊烟在随风飘荡的情景。

炊烟是从农家宅院里升起来的云朵,是村庄的声息和呼吸。

当村庄上空有了炊烟的映衬时,就呈现出了一动一静的画景,静的是百年老屋,动的是袅袅升腾的炊烟,动与静竟是那么不经意地结合在一起,展示着村庄万古宁静的生活常态。

我记得爷爷在世时,我家大门外的一片空地上,有高高的一垛柴禾,村里人望着那垛柴禾,就会流露出向往和羡慕的眼光,我想那可能就是我家富有的标志吧。

爷爷虽有三个儿子,但他却另立炉灶生活。听说在我父亲12岁时,奶奶就已过世了,只有爷爷孤身一人。尽管他已经七八十岁了,也尽管他行走艰难,但他还是每天早出晚归,到山上,到地里河沟游游转转,每当见到地上有根树枝树根,或者能燃烧的秸秆之类时,便深深地将腰弯下去,把柴禾捡拾起来,积少成多,才有了他那高大的柴禾垛。

爷爷虽有那么一大垛柴禾,但他总勤勤俭俭地过日子,烧火做饭舍不得浪费一点点。在他七八十年的积累中自有巧妙的烧火法,他总是对我们这些后代人说:“有重柴,没重焰。小火一根柴,中火二根柴,大火三根柴。”

我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寇的严密封锁,林县这块抗日根据地里一切用品都很奇缺,并没有生火做饭所用的火柴,大部分是用火石火镰打火。每当到生火做饭时,主妇们就会到街上或村头举目张望,看哪家院里升起了一缕缕飘浮的淡淡青烟,就赶紧回家拿根柴禾,到人家去引火种,才能回家生火做饭。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林县才刚刚解放,人们还处在贫穷的困境中,中午不吃饭者居多。因此,中午村里的炊烟并不多,只有早晚间才见炊烟袅袅升腾的美景。

朝阳贪睡低树梢,村中炊烟已袅袅。每当东方泛亮之时,一个个小山村就会升腾起袅袅青烟。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显得清淡疏朗,袅袅娜娜,一阵微风吹来,原来垂直的炊烟会随风扭动着娇娜的身姿,笼罩在小山村的上方,逐渐凝聚成一片飘动的浮云。

日暮途穷送霞辉,炊烟袅袅牧人归。炊烟又是日落的节拍,预示着黄昏的到来。在地里干活的人们,完成了一天的劳作,走在收工回家的路上,遥望一缕缕炊烟,想象着回到家中去品尝炊烟中做好的晚餐。

炊烟是人间烟火的集中处,有炊烟的地方就说明有人的存在,炊烟总是送给人以希望,有一种亲切的生活气息。它超脱凡尘,有时就是村庄的灵魂,让晚归人的心身感受到亲切和温暖,甚至有一种故乡及家人磁性般的吸引力。

一年四季的炊烟,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从升起到消失,又从消失到升起,无数次地永久循环着,久经不息,不知传承了多少代。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和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烧柴的岁月过渡到了烧煤的时代,烧煤的日子又被电、天然气等更清洁能源化的时代所代替。如今城乡都接通了天然气,使得整个厨房内一尘不染,干净又舒适,过去笼罩在村庄上空的炊烟随着时代发展成为了一份温馨的记忆永久驻留在心底。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逝去的炊烟-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