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雨晴楼

雨晴楼

雨晴楼大门

雨晴楼在太行大峡谷天路的纵深处。


那是一座悬置在大峡谷百丈绝壁之上的一处幽静的院落。院子虽然刚建好不久,却从里到外折射出古朴的沧桑。


前不久,我带几个南方客人路过雨晴楼小憩,他们就认为,这是他们走南闯北所遇到过的,一处人世间绝佳稀有的院落。


其时,我也是第一次来到这叫雨晴楼的院落。


进入这个小院,环顾四周,一种简约、安详、清新、古朴、厚重的感觉扑面而来。


这座小院置于太行大峡谷雄浑伟岸的宏大氛围之中,恰如绚丽多彩的衣衫上缀了一颗精美的纽扣,引人注目,勾人眼球。


何谓雨晴楼?没有向这院子主人打探究竟。我揣测,是否取于唐代诗人王驾《雨晴》诗句:“ 雨前初见花中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诗人写的是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显然院主非此《雨晴》之意。那是否取于唐代诗圣杜甫《雨晴》诗句:“ 雨时山不改,晴罢峡如新。天路看殊俗,秋江思杀人……”诗人大概是说,雨时山还是这个山,峡谷还是这个峡谷,雨后天晴,山峰峡谷被洗礼后焕然一新。或雨后云开日出方见其真容之意。如是,院主则将雨晴楼放入了唐代诗圣杜甫《雨晴》的诗情画意之中了。


我注意观察这小院子内外建筑的摆布,没有刻意规划设计,没有精雕细琢,一切像是随心所欲,任意摆放,顺其自然,恰似画家们手中的画笔任意涂鸦的油画,近看视觉模糊,远看反觉真切,风情而不零乱,招摇而不失静雅。


雨晴楼的房屋建筑风格有点儿入乡随俗,外墙或是紫红色石块,或是清水蓝砖,或是沙土泥墙,朴实无华;屋顶是紫红色石板代瓦,结实,压风,耐用;内部结构却是木梁,木柱,木椽,木坡板,木隔断,木楼梯,木门窗,原料原色,原汁原味,自然和谐,纯真简朴。


院内安置着一盘石碾,屋檐下放置了一架吹糠用的风箱,墙上挂着一提提风干的红柿子,一串串玉茭棒子、大蒜辫子,所有这些物件,都在梳理着浓浓的乡愁情思。


再看屋内陈列摆设,一股浓重的文化气息袭入眼睑。格调高雅的古董架,摆设着各色形态的瓶瓶罐罐、盆盆钵钵;两丈多长六尺多宽一尺多厚的独块楠木工作台厚重大气,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一应俱全;院子主人的书画作品将创作室、休闲室之文化氛围装点得恰到好处;典雅精到的茶桌、茶座、茶具,将室内修饰得清静、温馨、休闲。明眼人一瞧便知是文人墨客谈天说地、舞文弄墨的地方。


选择在太行天路沿途景点的热闹之处,修建雨晴楼这样一座书香院子,是艺术家浪漫主义思维与大峡谷亲吻对话的结晶,展现了动中取静的艺术效果,可谓独具匠心。结果是,外面车水马龙,游客如云,嬉笑飞扬;院内却是坐论茶道,鉴字赏画,休闲静雅。这一动一静,就是一幅鲜活生动的生活画卷。


雨晴楼院子坐西向东,南北各有厢房,东面凌空于大峡谷的峭壁之上。凭栏可形成 360度视角眺望太行大峡谷全景,可仰望蓝天白云,可俯视石板岩风情小镇,是太行天路观景的绝佳方位。


坐在雨晴楼观景台,环顾着大峡谷雄奇秀险的风姿,品尝着沁人心脾的连翘花茶,倾听着海浪般的阵阵松涛,沐浴着徐徐流动的阵阵山风,你就会觉得,正在一步步地行走于对人生感悟的高处。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雨晴楼-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