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来去无倦意精神永少年

来去无倦意精神永少年

——观影片《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有感

■傅 敏

以山作板,将一条渠镌刻其上,一幅画品便生动起来,流溢出它的光泽。红旗渠,从策划设计到建成使用,注定它的功用、价值远不止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福祉,从精神层面去衡量,更为强大浑厚,震撼世人。

这样伟大的劳动壮举、精神图腾谁来记录传播?通过何种途径告诉世人,让世人了解中国太行山脉上这条“蓝色的飘带”“中国的水长城”的来龙去脉?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一批批的修渠人登山攀崖、劈山凿石,历经鏖战,他们从大渠上下来后,无论置身何处,都难忘激情燃烧的岁月,总会情不自禁地给家人、给后人、给陌生人传讲修建红旗渠的经历和故事,成为最有权威的讲述者、传播者。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和建成后运行期间,一茬茬对太行山人、对红旗渠情有独钟、情怀浓重的文化人、媒体人,肩负使命,忘我工作,与修渠人同吃住、交朋友、深挖掘、勤积累,将一篇篇精品力作呈现给世人,红旗渠的故事和它所富含的精神,才在更大范围得到广泛传播。近年来,以红旗渠为创作题材的各类作品不断充实,丰富着读者、观众的精神世界,其中,正在热播的影片《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即是众多作品中最新的一部。

影片《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所讲述的是一位修渠人在大洋彼岸对家乡对大渠的眷恋和深情,以至于不顾年迈带着未了的心愿回归家乡,以骑行的方式逐梦圆梦。从男主角石天林身上,我们看到一种精神在一代人身上铭刻的印痕,看到一种精神传承的细节;从石天林的后人身上,我们看到一种精神生命的延续和勃然的生机。从影片独特的表述方式中,我们通过穿插的情节,重新看到石头哥、铁锤、叶儿、水蛋儿……那一代修渠人伟大的壮举、铸魂的具象。加之主创人员的精雕细琢,一部本土化、原生态、高品位的影视作品呈现给观众,如一缕暖风,将红旗渠的精神世界再次赋予新的春意。

一件事情的发生,也是一个故事的开始;一个故事的传播,亦是一次精神的旅行。红旗渠的故事从开讲到现在,已经讲了六十年。起初是山里人讲给大山听,修渠人讲给大渠听,之后是大渠讲给后人听,讲给大山之外更多的人听。讲着讲着就把瘦弱的故事讲得丰满,讲着讲着就把简单的故事讲得丰富、生动,波澜壮阔,催人泪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听故事听传说,千里迢迢甚至跨洋越海要来红旗渠的故乡出入故事、切身感受。

于是,在红旗渠工程的精髓处——青年洞、分水苑、红旗渠源等渠段,留下了不同时期国外友人参观的身影,留下国家领导人莅临视察的身影,迎来了一拨拨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的四方宾朋。他们在故事的引领中,感受一群人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将一条渠、一种民族精神的细节,精细精致地镌刻在太行山体的悬崖峭壁上,完美呈现给华夏大地;感受一群人在改革开放后,如何传承红色基因,不负时代使命,建设家园,奋发图强,实现梦想,让一个故事一种精神有了厚重,有了传奇。

红旗渠工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在影视、音像、书籍报刊等媒体的广泛关注传播中,已经在华夏大地甚至海外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它所承载的精神主题更加丰富和延长了它的生命。它像一条红色的生命线,贯穿在民族精神的家园,所辐射的精神养分激励着一茬茬奋斗者建功立业,屡创佳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进程中,红旗渠精神更加凸显出它的价值和作用。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从里程上而言,它是一位“最美奋斗者”从故乡到异乡的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执燃精神火炬来去的红色之旅。旅行归来,精神不倦,其状永远少年。愿更多以红旗渠精神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文学作品承载着这份精神符号,给更多的人以浸染和启迪。

+阅读全文

上一篇: 我的理想

下一篇: 我眼中的秋天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来去无倦意精神永少年-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