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寻音

寻音

作者:王成玥

三五弄弦,素褂着身,一声长音,诉不尽民间千古欢聚悲离,道不清古今万里赤胆衷肠。——题记

初次踏进那里,石头地砖凹凸不平,砖缝间残余着未干的夜雨,阳光微暖,水汽氤氲,空气湿漉漉的,头顶房檐的灰尘洗净,却又贪饮雨水,不时溢出一两滴,打在地砖上,惊着静卧的猫。

砖石瓦舍的尽头,是一座老戏台。没有木板堆砌,没有红毯遮蔽,台骨裸露在外面,横斜交叉,层层叠加,像是反复修葺过;立柱粗壮,好像是上过漆的,底色是不同于寻常木料的赭色,有几处细密的木纹,凸显的极清楚;台板还算结实,踩起来踏踏响,角落摆着几张矮凳,不知是谁家遗留在这里的。

对着这旧戏台,我不禁展开想象:胡琴音色浑厚,一拉一推有模有样,铙钹对击,清脆嘹亮。男扮女装的戏角乌发盘结,金簪陷入一头浓密,流苏轻坠,点映着腮间的浓妆;眉色如黛,眼波流转,樱口启合,老海州的语音语调随之流泻而出,起承转合,台上的戏班子长袍在身,用当地人最亲切的方言演绎着或凄苦或滑稽的故事。

这曲子,可不是田地里农人们垂背劳作时常唱起的吗?巷口磨刀的老人忙着手里的活计,口中不经意哼唱着的可不是这首吗?赶着车悠哉过街卖货的,吆喝的不是这淮海戏吗?在这座沿海的小城镇里,这种文化形式已深深地嵌进人们的生活里,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不禁恍惚,感觉像是在对着迟暮的老者,揣摩着他当年的风华意气。这老戏台上,究竟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每一节音律,每一句唱词都被怀以怎样的情感来演绎?青石瓦片,细水流云,老海州的人们在那样的坏境下抱以怎样的心态去聆听?而我如今,到哪里还能体会到这原汁原味的海州乡音的古韵?

岁月变迁,人们不再仅靠老式的戏曲在偷闲的午后放松娱乐,不会再在听闻某处大摆戏台时撂下碗筷拖家带口出门去,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家乡曾传遍大街小巷的淮海戏或许一脸茫然,而老戏台,被豪华封闭的大剧院所取代。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总是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奔波劳碌着。但是,人们会停下来,回首思考那些被远远甩在身后的文化纪念吗?不,不会。老戏台的“失宠”,正印证了这个问题。纵观古今,有多少优秀的地方文化因为失去传承者而一点一点消散、流逝,使得人们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它远去。历史,竟真的成为了历史。

我于淮海戏,带着一份对于乡音、乡俗最质朴的情感。海州古城以其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得以闻名。而淮海戏,便是最好的将古城文化传播于世的佳音。后来重游那窄巷,隐约听得老戏台传来淮海戏的音律。走近细听,那是一位老人站在台子上,身子笔挺,极正宗的方言,一嗓子吼出来浑厚清亮。台子底下,不知何时围了一群孩童在咿咿呀呀地跟着学唱。我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对着口型一句一句学了起来,听起来或许十分别扭,但我沉浸其中,这老淮海戏,真真的极为动听啊。若得机会,我定要亲眼再见老戏台上的无限风光,并能切身体会,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让乡音得以传承,让传承得以弘扬。

我仿佛听见饱经风霜的老海州城门轻启,传来的是呦呦咿咿的淮海音腔。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寻音-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