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怀念梅竹

怀念梅竹

梅竹是崇头镇一个山村的村名。崇头镇那么多村,我独独怀念梅竹,自然有我的缘由。

我是崇头镇政府里的一名老干部,在我的工作历程中,大多时间是当驻村干部。先后驻过十个村。梅竹是我驻村工作的第一站,也是我驻村时间最长的一个村。长达6年。在梅竹的6年里,我同这个村的干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迄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工作和生活情景还历历在目。我一直对这个村念念不忘。

我去这个村当驻村干部是1986年,那年我22岁。22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这个年龄的我,血气方刚。我怀抱无限激情投入工作,心想要实实在在地为这个村做点事。这个村是全崇头镇海拔最高的一个山村,约900多米。当年没通公路。从镇里到村里是一条有10华里多长的陡峭的山路。我下村去就完全靠步行。夏天里常常是爬得我汗流浃背。爬到村里也就筋疲力尽。可是我从不抱怨,而且是乐此不疲。因为我热爱这片热土,我热爱这里的村民和这里的一草一木。

这个村当年是全镇(并镇前,崇头镇13个行政村)经济最贫困,路途最遥远,交通最落后的一个村。当时村里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粮食问题,也就是温饱问题。村民们粮食还不够吃。在别的村大多消除了番薯丝饭的情况下,这个村还有半年要吃番薯丝饭。许多家庭要靠打篾垫和畚箕来跟粮食相对充足的别的村村民那儿换取粮食。这样才勉强能让一家人不挨饿。因此解决粮食问题是当时这个村摆在村干部和我这个驻村干部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年里,绝大多数村都消除了番茄丝饭,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个村的温饱为什么迟迟没得到解决?问题的症结是这个村海拔高,水太冷,杂交水稻秧苗培育不起来。要解决粮食问题,得种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而种杂交水稻,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杂交水稻的秧苗培育起来。为了解决这个村的杂交水稻秧苗培育难的问题,我和村干部一同向镇领导作了汇报,并请县农业局有关领导和业务骨干去梅竹实地察看实情。在镇政府和县农业局有关领导的牵头下,请来了丽水市农科所的水稻专家王连生同志(我们称他王老师)蹲点梅竹进行调研并推广高海拔培育杂交水稻秧苗新技术。那段时间,我自然是天天陪着王老师田头地角地转。动员群众开会,推广新育苗技术。这个技术叫做“尼龙薄膜两段育秧法”(这里不详细说)。自从实行了“尼龙薄膜两段育秧法”后,梅竹的杂交水稻种植成功了。这个新技术效果极好,自从有了这个新技术,梅竹的粮食问题解决了,也就是说温饱问题解决了。村民们吃番薯丝饭的日子结束了,整年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了。村民们对王老师和我都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纷纷夸奖我们为他们村办了件大好事。遇上我们都是一声声小罗同志、王老师这样亲切地叫。我给梅竹人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梅竹村的粮食问题得到解决以后,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就是交通问题和“钱袋子”问题。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打通一条公路是梅竹人梦寐以求的企盼。可修路在当时来说谈何容易?修路得有钱,而且是要花大钱。当年政府穷,村里更穷。其次的大难题是政策处理问题。因为缺钱,干部和村民们纷纷表示能出劳动力。只要把政策处理工作做通了,他们表示就是靠锄头硬挖也要挖一条机耕路出来,有了机耕路,农用车能拉货,总比肩挑背扛的强。看着村民们盼路心切,看着村民们决心如此之大,我的心被深深打动。我觉得自己所能做的只有帮助做政策处理工作。可是政策处理工作其实比筹钱更难。因为修路要用到外村的山和地。人家硬是不让,你真拿他没办法。当时市里下派一个青年干部(叫纪圣麟),他的工作热情极高。那段时间,他和我常常为这个事做外村的干部和村民的思想工作,即政策处理工作。尽管我们苦口婆心,费尽了口舌,终究是没有把政策处理工作做通。这个事,虽然最终落空了,可是我们的工作热情,村民们是看在眼里的。村民们纷纷夸我俩工作劲头大,热情高,是能真心实意为他们办事的好干部。我跟纪圣麟觉得自己没把这项工作做通,感到愧疚,每每自责,村民们看到我们流露出自责的情绪,往往说,政策处理工作做不通,怨不得你们。因此,虽然路没打通,可村民们心里还是挺感激我们的。

为了让村民们“钱袋子”快点满起来,我跟村干部们经常坐在一起商讨脱贫致富的“良策”。我觉得农村人,要富起来,在当时的条件和形势下,还是离不开在田地上做“文章”。自从实行了“两段育秧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村民们粮食已经绰绰有余,因此,腾出一部分粮田来种别的作物已经不是问题。我们想到了高山蔬菜,我和村干部反复酝酿讨论,最后决定发动村民们种西红柿和甜椒。接着我们就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动员村民种反季节高山蔬菜。开始的时候,大家对种植高山蔬菜的热情并不高,因为毕竟村民们饿怕了,在他们的传统理念中,农田就是用来种水稻的,怕种别的,万一失败了,不仅浪费土地,还浪费了劳动力,他们亏不起。人群中,总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在我和村干部的动员下,有些胆子大的村民开始种起了西红柿和甜椒。梅竹的西红柿和甜椒正好跟城里的西红柿和甜椒季节相反,在城里没有了这两样蔬菜时,梅竹的西红柿和甜椒上市了。这样一来,梅竹的西红柿和甜椒到了城里市场上就成了香饽饽,非常畅销,并且价格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到了甜头。接着村民们就陆陆续续地跟着种起了西红柿和甜椒。最后形成了规模种植。种植高山蔬菜让梅竹人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梅竹的西红柿和甜椒成了当时梅竹人的“摇钱树”。

当然,做农村工作并非事事处处都是一帆风顺的,磕磕碰碰的事总是在所难免。当年做被誉为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工作,我也“得罪”过不少村民。有些村民当初因接受不了这个政策,对我多多少少有些怨愤,可是若干年后,他(她)们不恨我了,不想在村里遇见我,还请我去他们家吃饭。我调侃:当年搞计划生育工作,我把你们给得罪了,你们怎么不恨我了?他(她)们笑呵呵地回答我:你是吃公家饭,做公家的事,你也是没办法的呀,你不来做我们工作,别人来不是也照样要做的咯。

那时候,每年的12月,要向村民收取农业税。收农业税这个任务一般就是落实到驻村干部头上。这个工作开始了,驻村干部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挨家挨户上门收取。大多村民都会自觉缴纳的,也有一小部分不怎么自觉,这小部分里头当然也有极个别会耍赖,可是有些是家里确实困难,一时拿不出钱来交。遇到是确实困难的农户,我每每先替他们垫付,过后他们都会把钱还给我,有个别实在特别贫困的,我就说不用给了,就当是我捐给他们了,他们死活就是要给我。说交农业税是他们的义务,不能让我代交。

当年驻村干部经常是住村里几天几夜不回家的,也正因为这样,驻村干部被村民们当成了他们自己村里的人,甚至视若亲人。家里杀个猪,或者过个节什么的,往往要请我去吃饭。当时的风气是,去村民家吃了饭,要相应地付饭费。一般是一顿饭付5角到1块钱。我去村民家吃了饭,给村民们付饭钱,可是村民们死活就是不肯收。他们说,吃顿便饭付什么钱呀。有些农家吃多了,他们不收我的饭钱,我觉得过意不去,我就在第二年正月下去给他们买份礼物(比如面条,烟酒之类)送去。

当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村里也只有少数几户人家有小型黑白电视机。在村里,我晚上的时间要么走访村民,要么也与村民一起看看电视,要么窝在自己的房间里看看书。我在梅竹的日子里,看了好多书。村里有一位村民,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可却很爱看书,聊起三国演义里头的故事滔滔不绝,口才很好,是村里的难得的秀才。我跟他很聊得来。他比我年长,我把他当兄长看待。我们成了好兄弟。他家有许多藏书,我去他家借读了好多书。在梅竹的日子里,我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小说。

在梅竹的日子里,我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有时候跟村民们去田里摸田螺,捉泥鳅,有时候上山挖笋,有时候帮村民采摘西红柿,帮他们插秧割稻。我真正融入到了村民当中去,真正跟村民们打成一片。我与村民们相处得很融洽。

梅竹这个村,民风纯朴,村民们勤劳善良,邻里和睦,一年到头几乎没有邻里纠纷,没有犯罪。村民们也很热情好客。虽然它贫困,交通不便,可是我却深深地感觉在这个地方工作充满了幸福感。

因“胜者为王败者寇,只重衣冠不看人”的传统理念在作祟,因为梅竹穷,外面传着有种这样的声音:梅竹人穷是因为懒,梅竹人天天抱着火笼晒太阳,哪有不穷的?在我刚刚去村里的时候,我隐隐约约有些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去村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结果发现梅竹人根本不是外人所说的那个样子,而是十分的勤劳。当我了解了这个实情后,我心里感觉梅竹有希望,人定胜天。无论其它因素的优劣如何,人是决定因素。只要积极肯干,不怕困难,不怕艰苦,梅竹不会永远穷下去,而且没准还能过上比别人更好的日子。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没有错。风水轮流转,今天的梅竹成为了崇头镇梯田旅游特色村。如今的梅竹通了康庄大道,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不仅大上海的人来了,北京的人来了,甚至连外国人也成为了这里的常客。一家家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大家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些农家乐日收入上千元,甚至上几千元。还有外出经商务工的人也一个个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的幸福生活。许多村民在城里买了新房子,有相当多的年轻人还开起了小车。昔日穷困的梅竹早已成为历史。梅竹翻开了新的一页。梅竹人正以自己强劲和勤劳的双手书写着美好生活新篇章。

梅竹,虽然“离开”她多年,可是我对她的感情依旧,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有一丝一毫淡漠掉。

梅竹,我怀念她,我真诚地希望她的明天更加辉煌。

+阅读全文

上一篇: 灯亮了

下一篇: 书香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怀念梅竹-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