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白龙闹春

白龙闹春

北凤凰、南白龙。

在云和盆地,白龙山与凤凰山南北相望,呈龙凤呈祥之势。民间盛传,白龙山里有口白龙潭,白龙潭里住着一条白龙,外地人过来求雨,都要求神拜佛,颇费周折。而云和人只要把石子投入白龙潭中就能求到雨,因为石子会从白龙潭滚至东海龙宫,龙王当心龙宫被石子填埋,一有石头滚落就会马上到云和降雨。因受龙王特别庇护,云和一向风调雨顺,故称“洞宫福地”。

传说中的云和人看起来有点“痞子气”,但他们还是十分感恩的,每年春节都要舞龙灯、唱大戏,以庆丰年,以谢龙王降水之恩。特别是白龙山附近的百姓,年年岁岁都上演“白龙闹春”的村晚,世代接力,不曾停歇。

乙未年正月初九,当我接到白龙山街道党工委书记饶伟贞的电话时,我马上应允前去看戏。或许是白龙山的传说吸引了我,我对这台村晚充满期待。

晚上七时,云和城郊河上村原本嘈杂的大街小巷突然安静下来,而文化礼堂内人头攒动、鼓乐齐鸣,东道主河上村劲爆的广场舞《拜新年》,拉开了白龙山街道“九村联演”的序幕。接着,沙溪村的女声独唱《挥着翅膀的女孩》、隔溪寮村的三句半《健康与女儿》、长田村的小品《二老的婚事》、村头村的舞蹈《天涯歌女》等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掌声、笑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湮没了整个礼堂。

昨日的硝烟已经散去

大地一片鸟语花香

亲爱的人们啊

你可知道我在什么地方

……

这时,舞台上响起了《在和平年代》悲壮、凄美的歌声,喧闹的礼堂瞬间沉寂下来。河上村“百灵鸟”符婷慧在声情并茂地演唱,字字句句,动人心魄。我知道,对于河上村民来说,这是一首百唱不厌、百听不厌的歌,这个村庄曾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承载了太多的幸与不幸!

1939年9月,“浙江第二儿童保育院”进驻河上村唐代建筑妙严寺,先后接收400多名来自浙东沦陷区的难童和抗日战士子弟。“二院”教师既当老师,又当母亲,教育和保育双重任务一肩挑。

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

我们失去了土地,我们没有了老家。

我们的大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军阀,

我要打倒它。

打倒它,才能够回到老家;

打倒它,才能够看见爸爸妈妈;

打倒它,才能够建立新中华。

每天清晨,作家杭苇谱写的《保育院歌》在妙严寺上空回荡,悲壮的歌声,让孩子们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想起了美好而短暂的童年,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播下革命的种子。

“皖南事变”后,“二院”成为突围战友的避难所,被誉为国民党统治区的“红色小岛”,成功掩护20多名党员。然而,国民党顽固派嗅到了气息,派特务听课,清粮封仓,对“二院”进行种种刁难。1941年2月,“二院”被迫迁到产粮区松阳赤岸村,松阳告急,撤至龙泉小梅竹舟村,龙泉危急,迁至闽北松溪大埔村,后又迁到庆元下际村,行程400多公里,历尽艰险。因全程徒步,院童年幼,“二院”迁徙被誉为“小长征”。

1942年8月3,日军出动一千余人,从松阳向云和与松阳交界的方山岭、桅树坳、山望排一线发起进攻,企图占领民国浙江省政府临时省会———云和。方山岭守军浙江保安三团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顽强抗敌,就在弹尽粮绝时,国军21师及时赶到支援,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最后击退日军,获得大捷。

方山岭大捷,使日军的铁蹄未能踏进云和的土地,日军最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1942年8月26、27日拂晓,三架日机轰炸云和盆地,投下罪恶的细菌弹!当时,“浙江第一儿童保育院”已从碧湖迁往相对安全的河上村妙严寺。然而,在那场灭绝人性的细菌战中,“一院”最早发现了鼠疫,那些失去了爸爸妈妈的孩子相继染上鼠疫。为防止鼠疫蔓延,1943年8月30日,“一院”撤出妙严寺,然后一把火,将这座气势恢宏的唐代建筑化为灰烬……

昨夜的呐喊已经走远

漫天一片灿烂霞光

亲爱的妈妈

你可知道

我有什么渴望

《在和平年代》的歌声戛然而止。也许是三十秒,也许是一分钟,全场突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河上村民更加珍惜和平年代,他们要把最美的歌唱给多灾多难的家乡,把最美的舞献给不屈不挠的村庄!华灯初上,村民们就会来到广场,欢快地跳起广场舞;逢年过节,村里的越剧迷便自发组织演出,让村民们过足戏瘾,尽情享受和平年代的阳光雨露。

在整台村晚中,有一个村庄的名字反复被主持人提及,萦绕在我的耳畔,它便是村头村。晚会17个节目,村头就选送了5个,有说唱《五老献艺》,有舞蹈《天涯歌女》、有表演唱《绣红旗》,有男声独唱《母亲》,有婺剧选段《槐荫接子》,节目之多,演员之众,演技之高,令人咋舌。仅自编自演的《五老献艺》一个节目,就上了五个老艺人。节目中,五个老人为了能争取到去县里演出的机会,亮出了自己的“绝活”,黄梅戏、越剧、婺剧、唱鼓词、花鼓戏轮番亮相,令人叹为观止,心生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庄?

在云和,村头村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据《太原郡云和王氏宗谱》记载,云和的王姓始祖可追朔到北宋1028年,而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村头建村比云和建县足足早了424年!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村头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曾出了王元、王抱、王孔愚三名进士。王元是北宋祥符年间进士,初任福建延平县令。因政绩突出,被任命为御史,并派往辽国开展“辽宋和谈”。天圣四年,70岁的王元被封为大夫,71岁任处州刺史,晚年归隐村头,颐养天年。

村头原名柘野,柘野老街曾是云和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一直绵延到现在的后山村,共两公里长,老街两侧屋檐相接,商铺对望,繁华一时。后因洪水为害,只剩村头这一片村庄,从此改名村头。

千年岁月中,王姓先人为村头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建于清代早中期的拦街殿、夫人宫、王家门楼、永庆堂、积翠桥,虽经岁月侵蚀,依然保存良好。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的夫人宫,坐南朝北,占地479平方米。建筑分二进一天井两厢房,一进为五开间,明、次间建一戏台,梢间为双层建筑。二进为三开间单层。中间设天井,两边施厢房,厢房为双层建筑,二柱四檩,各施一木梯和一侧门。整楼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钩头、滴水。宫内牛腿、斗拱、梁架雕有花卉动物图案,栩栩如生。

我曾去过村头,惊诧于夫人宫的气势。那天,我在戏台上来回行走,盼望着一个穿戏服的古代女子迎面走来。我侧耳倾听,寻觅遗落在戏台一隅的一句台词,或者一声软软的咿呀。后来,一位老艺人为我解开了心结。

1947年,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两个绰号“驼背”和“讨饭”的文成人误入村头,精雕细刻的夫人宫让他们兴奋不已,他们白天为村民缝簑衣,晚上就在夫人宫的戏台上抽木偶、唱大戏。村里林彦陈、石马清、张绍文等20多位青年对抽木偶、唱大戏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拜“驼背”、“讨饭”为师,学习木偶婺剧小戏《东吴招亲》、《鸿雁送书》,花鼓戏《补缸》、《卖花线》、《打沙窗》、《凤阳望相》、《卖草灯》、《大花鼓》,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0多个小戏,学成后到附近一些乡村演出,场场爆满。

七十年来,夫人宫见证了村头戏剧的繁荣与没落,见证了四代传承人的成长历程。如今,村头文化娱乐活动十分活跃,秧歌队、老年乐队、巾帼广场舞健身队活跃乡野,成功组建了全县唯一的村级艺术团———村头木偶戏曲(婺剧)团,挖掘整理了婺剧、越剧、小品、三句半、舞蹈、独唱等30多个文艺节目,表演艺术远近闻名。

黄水碓村的小品《傻女看亲》、新建村的独唱《月伴小夜曲》、瓦窑村的舞蹈《洗衣歌》……或谈教育,或谈敬老,或谈婚嫁,或歌颂美丽乡村,台上演得投入,台下看得乐呵,两个多小时的村晚,在高潮迭起中落幕。

一直目不转睛盯着舞台的街道党工委书记饶伟贞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告诉我,街道9个村都挖掘整理了许多具有民俗特色的优秀节目,但把哪些节目搬上舞台却很“头痛”。思前想后,街道把各村的节目纳入“文艺库”,每次演出前组织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评判、选择,变传统的“上面选什么,下面看什么”为“下面要什么,组织演什么”,这种“定制+配送”的创新方式,让村民拥有更多的文艺选择权,演出场场“爆棚”。

村晚结束时,我情不自禁举起相机,为舞台上正在谢幕的这群“泥腿子”按下了快门……

+阅读全文

上一篇: 日光倾城

下一篇: 云景古道泗洲岭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白龙闹春-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