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莘畈印象

莘畈印象

尽管在金华已经生活了三年,然而,在听到莘畈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是感到陌生,直到在根叔的盛情邀请下,我终于在大学将尽的这一年走进了这片同属于婺城区而我却从未涉足过的土地。

汽车快速行驶在宽阔的虹戴公路上,四周望去尽是一马平川,而在路经了汤溪之后,路旁渐渐呈现出金衢盆地南端波状起伏的群山。当前方出现了高大的水渠桥的时候,莘畈,这一片尚未被开垦过的“桃源”在眼前也就渐渐清晰了。

祝村――莘畈乡乡政府的所在地,一个现拥有21个自然村、36个姓氏的庞大的行政村,千百年来,就这样静静地卧在金华南山的山麓间。“数声镗鞳穿林出,知是延兴寺里钟。”延兴寺,本是一座隐逸于祝村村南山坳间的千年古刹,民国《汤溪县志》载其“梁天监二年(503年)建”。原寺依山而建,共两层,第一层即大雄宝殿,楼上一层则为胡公殿与观音阁,其时为汤溪县内最大寺院,香火极旺。然只叹桑田沧海,古寺早已湮灭在40多年前的水库修建工程中,而昔日金华府“八婺”之一的汤溪县如今也早已变作了婺城区下面的一个镇。

走上寺庙原址边的水库大坝,很难想象,在这一片碧波之下,那曾经的香火钟鸣,只有堤岸上那零星散落的石质柱墩,似乎还在默默地诉说那一幕幕的繁华旧梦。山边有一处库湾,这就是延兴寺曾经存在的地方,而在眼前,同样很难想象,这仅有两三间房子的小库湾竟是一处自然村,而村的名字,也就直接使用了那熟悉的三个字――延兴寺。村中的人家在小库湾中养了上百只鸭子,鸭子却是怕生,当我们凑近的时候,便扑腾着翅膀下饺子般冲进了水里,一时间水花飞溅,倒是一时间打破了这里的冷清。

离开水库,我们的汽车停在了一座古桥边,桥名曰“转虹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关于它的来历,也与延兴寺相关:当年延兴寺香火旺盛,寺中一僧人积善行德,便于寺庙下游转虹桥口处筑一小桥,即谓之“转虹桥”,而它所在的村子,也就自然用上了“转虹桥”这个名字。光阴荏苒,桥面的青石板与鹅卵石多已埋没于萋萋荒草之间,桥旁的古樟却是愈显苍劲,宛如一把撑开的大伞,为古桥遮风挡雨。桥下溪水潺潺,溪中裸露的岩石将水流分成了多支,却又在石面凹陷处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水潭,这里倒又变成了鸭子们的乐园。由于溪水清澈,沿岸的村民们也就直接在这溪里洗菜,这样的场景,在城里想是已经难见了。

走到桥下,青藤掩映间,条石排放严丝合缝,全无一点水泥修补。古桥历久弥新,实在不得不敬佩古人建筑技艺之高超。其时正值九月之初,岸边盛开着鲜红的彼岸花,与此相对的,是岸边一户人家门前摆放着的木质脸盆架,表面的漆虽已脱落,露出最本质的木头的纹路,然而,顶端那两条金龙却依然凛凛威风,木板间嵌着的小小圆镜,依旧映照着路对面的青青芳草,宛如一张不曾老去的容颜。

同行的吴书记告诉我们,转虹桥村还拥有一座社殿,提到社殿,辛弃疾《西江月》中一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即浮现脑中,社殿即为祭祀一方社神之所。进入社殿,殿内装饰并不算奢华,却别有一番古韵。殿外的路边,整片整片地种植着茶树一直蔓延到山脚的田边。此时天空下起了细雨,静静嗅来,潮湿的空气裹挟着淡淡的茶香沁入心脾。摘下一片茶叶放入嘴中咀嚼,清香中尚带着一丝苦涩,却有无限的回味。

宣德堂,可谓是祝村村中最有名的古建筑了,始建于清末,转过路旁的几幢房屋,宣德堂高大的砖雕门楼便清晰可见。“吱唔”,陈旧的边门被缓缓推开,呈现在眼前的,是沉积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尘土的过往,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整个宣德堂分为三进,第一进中有一戏台,堆满了杂物,它当然早已没有了金石乐相鸣,宫商角徵羽;站在戏台一侧向第二进望去,共四排每排四根粗壮的柱子顶起了巨大的屋顶,正对着的木墙上是一幅已退色的毛主席像,墙下供桌上的香炉,满是香灰。

檐柱上的漆自是无存,然柱子顶端的牛腿雕刻却依旧栩栩如生,走上三进中颤颤巍巍的木质楼梯,我们来到了阁楼之上,几口未上漆的棺材静静地躺在满是尘土的地面上,想来也不必惊讶,类似的祠堂不正是它们的栖身之所嘛。地板有的已朽烂,踩上去嘎吱作响,从屋檐的空隙中看出去,黛瓦马头墙间,丝丝细雨,浸湿了的白粉墙间,青砖的痕迹清晰可辨。

只是叹息于早年的保护不善,许多雕刻早已丢失,三进中,有的柱子已然弯曲,常年不见阳光的地面已是薄薄一层青苔。只愿这新一轮的修缮工作能够让历史遗存重放光彩。

用过了午饭,我们来到了位于村南约3公里山间的莘畈水库,进入水库脚下的大门,眼前就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可谓是婺城区境内最后的一座纯靠肩挑背抗堆砌出的水库大坝,“莘畈水库”四个大字均匀码放在大坝前墙上,格外显眼。汽车在大坝旁的盘山公路连续绕过了好几道急弯外加大爬坡后,我们来到了大坝顶端,前方一碧万顷,向下望去,水下的大坝根处隐隐可见,一艘空荡荡的游船从大坝底部起航,在湖心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后缓缓停靠在草木茂盛的岸边。

这里是婺城区西部地区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目前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在大坝脚下,建有自来水厂与小型水力发电厂,在大坝顶端向外望去,村中小桥流水近在眼前。来到泄洪口顶端,三道弧形闸门将一湖的碧水阻隔在后,向下望着泄洪通道,开闸时那雷霆万钧的气势可以想见。

眼见着天色将晚,我们不得不离开,吴书记带给了我们一袋当地的美食――千层糕,色分棕、绿,却非人工色素,而是青菜汁与灰碱的作用所形成,其时尚热,入口柔软又不失韧性,味香却不甜腻,却似这莘畈的山水,清秀而不外放,古朴却不失鲜活。

(莘畈水库)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名家笔下的春节

下一篇: 瀑布之上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莘畈印象-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