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远去的缝纫机

远去的缝纫机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缝纫机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之一。当时,小青年结婚,若是有一台缝纫机当作迎娶的嫁妆,会引来无数路人羡慕的目光。在哪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大多商品都实行凭票供应,三大件更是一票难求。1973年,我父亲所在的生产队分到一张缝纫机票,因我结婚而照顾给了我们家,从而有了三大件中的第一大件,已觉得十分的荣幸和风光。

三四十年前,一般小县城仅有一两家棉布店,根本没有服装店。棉布属计划商品,是凭票供应的。那时,人们都是将棉布送到裁缝店或请裁缝老师到家里来做衣服。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自己动手做衣服,可以省一点裁缝钱。为适应当时的市场之需,一些城市的百货商店有衣服的裁片可以买。当年,我在物资部门工作,会经常开会出差,单位同事及亲戚朋友都会托我买衣服裁片。我自己也会买一些缝纫技术含量较低的衣服裁片,如:长、短裤及小孩子的衣服裁片。先用旧报纸复制一套保存备用,下次需要时可以照样画葫芦。随着小孩子的长大,就采取放大的方法。两个女儿在十来岁之前的衣服,都是我自己做的。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年衣着的形象写照。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二穿过老三穿,补了再补,补丁加补丁。新衣服只有过年过节或上街、做客时穿,劳动、睡觉都是穿破衣服。还有的人将新裤子膝盖和屁股部分,外面加一层布用缝纫机缝好,可经久耐穿。在那个年代,家里有一台缝纫机,除时髦风光外,也确实是十分需要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妻子曾在一家乡镇办的裁缝店里做衣服。缝纫机要自备,家里一台缝纫机正好派上了用场。裁缝店生意很好,仅靠白天在店里根本做不完,晚上还要在家里加班。1980年,又托兄弟县物资部门的同行朋友买了一台杭州产“西湖牌藏式缝纫机”,127元,当时我月工资41.50元,需3个月工资,不吃不喝才能买一台缝纫机。这样,家里店里各有一台缝纫机,白天在店里做,晚上在家里做,我也帮忙做一些手工活。改革开放后,商品日益丰富,服装店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布小城。与此同时,那些曾散落在大街小巷、经营得红红火火的裁缝店渐渐消失了,妻子也搬回了在裁缝店里的缝纫机。

孩子长大了,我们的眼睛也老花了,看不清针线,也做不得衣服了。况且如今谁还会穿自己做的老土衣服,不要说打补丁的衣服,就连一天也没有穿过的新衣裳,也因式样过时,常常被扔进垃圾堆。缝纫机已渐行渐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我们家的两台缝纫机也处于尘封状态,只是偶尔还会踏一踏衣服的裂缝、裤子的脚边,但仍保存完好。时不时地用机油小心翼翼地润滑缝纫机的零部件,小到一颗螺丝,大到转轮,都仔细地上油,慢慢地擦拭。伴随着我们大半辈子的缝纫机,也记录了我们一路上动听的音符,虽已闲置三十多年,仍不肯处理掉,将作为传家宝留给下一代。

+阅读全文

上一篇: 茶悟人生

下一篇: 校园里的桂花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远去的缝纫机-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