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秋日桂花蒸

秋日桂花蒸

这几日,早晚走在上下班的那截路上,总能被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所包围,它不紧不慢地陪伴着你,缠绕着你。一家开花百家香,三秋桂子,给秋日添了不少生趣和雅意。

繁密细碎的小黄花,低调内敛地藏在绿叶后面,挤挤挨挨,像刚散了海棠诗社的酬唱,去奔赴贾府的琼宴,一点儿也不喧嚷纷乱。很想凑上去,深深地吸上一口,立马感觉那幽幽的馨香,会一下子弥漫全身。桂子香飘中,气温未见降。秋阳热辣辣地泼在墙上、树头、溪边,分明夏的余温在肆掠,在游走。这个夏天还未曾远去,常不怀善意地潜伏在某个角落,伺机反扑,杀个回马枪,变成秋日桑拿天。稍微运动一下,已是满身汗。天空虽初现几分明朗寥廓,气爽却还遥遥在望。

记得看金庸《飞狐外传》,书中有段解释:筵席散后,眼见一轮明月涌将上来,这天是八月初十,虽已立秋,仍颇炎热,那是叫作“桂花蒸”。当时一下子就被“桂花蒸”三字镇住了,钤印于心,念念不忘,原来它是句极富诗意的土白。

这阵子,确实是桂花蒸的天气,潮湿闷热,气压也低,雾蒙蒙的。尤其到了中午,闷如蒸笼。如许天,倒成了桂花最好的温床,越开,越密,越盛,越香。

张爱玲在一篇小说的开头,引用她好友炎樱的句子:“秋是一个歌,但是‘桂花蒸’的夜,像在厨里吹箫调,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又热又熟又清又湿。”箫调浑厚幽远,“厨里吹箫”,则压抑沉郁,形容闷热之夜,一字未涉桂花之香,真是惊艳俊逸,深得张爱玲遣词用语之精髓。张爱玲索性用这照眼好的洒然字眼做了题:《桂花蒸阿小悲秋》。张爱玲小说标题,常是信手拈来即成经典,既丰富绚丽又风神兼具,自成独调。

台湾习张作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朱天文,看她的电影剧本《恋恋风尘》,一对小儿女的朦胧爱情写得很纯,很静,有境界。阿远与阿云一来一往地问答,“像在银河里玩耍,天悠悠,光荡荡,人也清寂无恙。”

喜欢剧本中的某些时刻,“阁楼的晚上真热,入秋了,桂花蒸的天气,阿远悲秋”。文字活脱于张爱玲。张爱玲与朱天文都善写浮世俗常,张的文字有时冷到蚀人心骨,朱的文字则处处洋溢小欢小喜。

“桂花蒸”这样的土白用语也可入画,在丰子恺《缘缘堂画笺》中就有幅简洁流畅的画。画面中,两人对谈,一人不穿衣服,把衣服披在身,手里拿着蒲扇;另一人则干脆赤膊。以对谈来消热,颇见情致。丰子恺喜画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画题或随笔中随意把土白嵌进去,别有洞天。这幅题为《桂花蒸》的画,不提桂花香,却能摹尽秋之热,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记得有一年跑到山中看桂花,那株桂是山村传奇,是镇寺之宝,自然深受追慕。倚在一树繁花下,忽然风拂过,阵阵桂花雨飘落于地,又清晰又严正,那番奢侈的泼洒,骇得青春年少的我们一脸惊诧,怜意顿生。待回味,却是细细香风淡淡烟,别一番风味。

看到山边人家炊烟袅袅,斜阳寸寸,我们才下得山来。暮色中回首,山含蓄地隐在炊烟中,淡了墨色。树木、田地、古寺,倒也历历分明,像工笔勾勒。古帧写满的秋光里,除了赏桂,更多的感喟是光阴的匆遽和美好事物的难以挽留。

早起上班,迎面也会吹来阵阵凉。莹润的小水珠散伏在树叶、草叶、菜叶上,拿手拂一拂,尽是湿印子,有一份随遇而安的小惊喜。早晚见了凉,秋意就会漫上来,真正的凉秋该是不远了。

好在桂香连绵,一两月不见散。有了桂香之享,难耐的溽热也似乎感觉不会太长。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姐姐家那棵柿子树

下一篇: 食秋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秋日桂花蒸-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