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香雪海中梅如海

香雪海中梅如海

作者:旖旎

二零一五年二月二十四日一大早(正月初五),还在睡梦中的儿子被我叫醒。一家人吃完早饭,开车从上海去苏州光福香雪海赏梅。

据说,香雪海三字是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赏梅时触景生情所题并镌刻于吾家山崖壁。香雪海位于太湖边,赏梅历史最为悠久,梅文化底蕴最为深厚,被列为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康熙皇帝曾三次驾临香雪海,乾隆皇帝也六次驻足赏梅并在此留下御碑诗篇。两位皇帝在此共写了十九首诗,其中十三首梅花诗已刻字成碑,陈列在香雪园中供游人欣赏。如今的香雪海早已名扬海内。

其实这次赏梅,是应老家位于太湖边光福镇香雪海村准儿媳家的邀请而去。

当车开到香雪海所在镇区,就闻到了淡淡梅香味,又见赏梅的游客人头攒动,车辆难行。在焦急地等待中车终于开出繁华地段,沿着半山腰的路旋转而上。不一会,远远就看到准儿媳站在我以为是家门口等候的身影,其实离她家还有大约三百米远的路程。

车沿着窄窄的小巷,左拐右拐地开到离她家不远时,只见她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过来迎接。相互问好后,进屋喝了点茶,赶紧赏梅去。在去香雪海的沿途,每家的屋前屋后,只要是有泥土的地方都栽上了各种花木,当然最多的就是梅花了。而香雪海景区邓蔚山一带,“有邓蔚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之称。

今年是苏州举办的第十九届太湖梅花节。进入景区,放眼望去,视野中全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香气氤氲而来,仿佛进入人间仙境,而梅花品种的繁多更让人目不暇接。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绿的,还有珍稀品种墨梅、玉蝶、雪见车镶嵌在梅海之中。它们傲立枝头,倾吐芳菲,令人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梅花不但陆地可以栽培,还可以盆栽。记得我老家就有一棵,是婆婆买回家的,在婆婆的管护下,每年回家过春节,枝头上都缀满黄色的花朵,而那梅香味弥漫整个大院。虽然与香雪海中的梅花不能相比,看起来很单调,但那种抗寒傲雪的特性是一样的。每天清晨起来,总要去梅树下,用鼻子嗅一嗅那零距离的香味,临走时还忘不了折下一枝带着。

现在好了,满眼都是各种各样的梅花,简直嗅不过来哦。

自古以来,梅与兰、竹、菊被人们并称为“四君子”,还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以高洁、傲骨、谦虚的品格,独立严寒中,不屈不挠,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志气。如今置身于梅海中,再多的语言都显得苍白,因为那份怡然的韵致已直击胸臆。

几个人沿途经过造型别致的梅花亭,小驻粉墙黛瓦的闻梅馆,一边品茗一边赏梅,别有一番滋味。登上六角观梅亭,这是赏梅的最佳角度,居高临下赏梅,让人感觉是真正飘入另一番人间仙境。难怪明朝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序中写道:“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若言其衍亘五六十里,窈无穷际。”真是大开眼界哦。这里还可以欣赏石刻篆记和关于梅花的诗词佳句。

走进石竹园,满园石竹趣味浓烈。“竹石相伴”,一个小花园,迎面一块玲珑通透的太湖石,就像一道屏风,把园内美景似遮未遮、似隔未隔。更有几块大型灵璧石,有的像雄鹰展翅,有的像鱼跃龙门,奇石形态异彩纷呈装扮得深幽迷离。不禁让人想起唐代刘禹锡咏太湖石的诗句:“震泽生奇石,沉潜得地灵。初辞水府出,犹带龙宫腥。”这种氛围一下就把我们引入了千古名石营造的意境之中。

而小桥流水声声悦耳,游鱼、睡莲理会是赏心悦目。林立的奇石,各具特色,惹人喜爱,而我不时地去抚摸一下,感受着那份温婉。翠竹枝繁叶茂,与千奇百怪的奇石息息相通。石竹园内的古木雕、名人诗画相嵌其间,给游客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三十多种竹子和千余种名贵天然奇石。

步入到摩崖石刻和“梅泉”水边。泉水淡蓝,倒映在池中的树影随飘落在水中的梅花瓣相映成辉,仿佛一幅动态的水墨画,让人心旷神怡。

其实光福种梅历史可追溯到秦末汉初,两千多年来不仅经久不衰,而且还扩展到周边地区。如今的光福香雪海景区,面积已超过一百亩,并新增梅树四百多株,还新增了梅花品种。光福诸峰连绵,重岭叠韵,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春之景。每年二月,梅花吐蕊时,就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局面,各种梅花孤傲清芳、次第绽放、翩若雪海,旖旎绚烂,呈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梅花盛景,引无数赏梅人尽折腰。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置身一片梅海中,觉得整个世界都被梅花装点,整个身心都被梅香熏透。所以灯火阑珊时,不为谁轻狂,只愿一树花开,一家幸福平安。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香雪海中梅如海-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