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贫瘠的土地,诞生了总理

贫瘠的土地,诞生了总理

作者:旖旎

深秋的一天早上,我和几个朋友一同去淮安周恩来总理故居游览。就在今年的10月,周恩来故居正式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898年3月5日,在淮安市淮安区镇淮楼西北隅的驸马巷内,一块贫瘠而古老的土地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生了。

在这里,周总理只度过了他人生最初的十二个春秋。可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早已萌生出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深深地烙在他的心坎,也永远地激励着每一个有志气的中华儿女。

我和几个朋友与落叶的脚步一同踏上驸马巷,只见巷的左侧是一排不太整齐的、很古老的青砖灰瓦民居,而右侧大多是商业用房。走过小巷,越过照壁广场,7号门牌就是周恩来总理的故居了。

故居由东、西两大院组成,房屋都是青砖、灰瓦、木质结构的平房。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胡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瞻仰周恩来总理故居时,亲笔题写的“全党楷模”四个大字。向右前行,跨过一道长方形腰门,进入一个庭院。庭院里有三间面向西的房子,这是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的地方——家塾馆。馆里有三张很普通的长方形课桌,其中一张就是周恩来总理小时候用过的。我想,这张桌子不知承载了周总理心中的多少梦想哦,但它见证了总理超过常人的聪慧和从小心怀天下的胸襟,以及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中华民族的兴旺与周总理和与总理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国人是分不开的。

走在故居内,看到了地面大多是青色砖块铺成的人字形,而墙体也大多是青色砖块砌成,屋面一律是灰瓦,不难看出已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有的明显看出已修缮过。再左拐,跨过一道正方形腰门,又是一个小院,小院右边有一间房屋,周恩来总理就诞生在这间房屋里。只见房间内,陈设非常简朴,特别是床上那打着补丁的旧棉被,让我想像着当年周恩来总理家的生活有多困难。而房间内周恩来总理青年时期的一铜像让我眼前一亮,仿佛总理的一切从没走远。

中间的房屋是正堂,堂里的摆设古朴素雅,靠近墙面有一张长长的木茶几,茶几前有一张方桌,桌上摆着一个陶瓷茶壶和几个青花瓷茶杯,看来这里就是周恩来总理家人接人待物的地方了。而左边就是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和生母万冬儿的住处了。只见格扇门窗上糊着白色的绢纸,墙上分别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周总理的父亲,一张是周总理的母亲万冬儿。两张照片五官端正、眉目清秀,给人以和蔼可亲的感觉,从中不难看出周总理的长相都选了父母的优点,而周总理是中国的美男哦!他的生母万冬儿,出生在一个知县家庭里,她的父亲是当时清河知县万青选,万冬儿是知县的第十二个女儿,所以娘家人称她为“十二姑”。

其实,周总理乳名叫大鸾,在他8个月大的时候,他小叔得了重病,为了给小叔“冲喜消灾”就过继给了小叔小婶,但最终也没能挽留住小叔的生命。10个多月大的周总理与小婶母陈氏相依为命。而小婶母陈氏,是个才华出众的女性,特别擅长诗词歌赋。所以周总理很小就跟着养母学诗写字。5岁时入家塾,取名“恩来”,字“翔宇”。六岁时随生母、养母、乳母一起搬到外祖母家,又读了几年。九岁那年,生母养母相继离世。不得已又重回到驸马巷,在八婶的照顾下,带着两个弟弟一起生活。10岁时,又到表舅家“寄馆”,可是好景不长,表舅家搬家,周总理再次辍学在家,辅佐家务。

一阵秋风拂过我的面颊,接着有落叶飞过,我迈着矫健的步伐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的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这里就是周总理童年时和他的嗣母以及乳母的住所了。在这里,周总理得到了博学多才、忧国忧民的嗣母陈三姑的启蒙教育,特别是给他讲述了很多本地历代名将和文化名人的故事,从而激励了童年的周总理,在心中萌发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境界。

走进周总理爷爷的房间,房间内有一张床,床上有很旧而很干净的蓝花被,还悬挂一顶白色纱布帐,床边一小桌子上还有几本书,而书架上有好多书,摆放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是一个喜欢读书人的房间。此时此刻,我想,周总理的聪明才智有一定的基因遗传吧。

想着想着,又跨过一道长方形腰门。进入门内,远远就看见一口周总理小时候使用过的水井。只见井口的石刻高于地面约有40公分,上面布满了提水时被绳索磨出的深浅不一的痕迹,井边有一只系着绳子的木桶,再伸头看看井里的水,清澈见底,于是,我忍不住拎起水桶,把绳子挽在手臂上去井里打水。左右晃悠了半天,才把桶里晃进了不到一半的水,我赶紧左右手交替着把水提了上来,然后用双手捧了一些水放到嘴边,伸出舌头去品尝一下,感觉清甜冰凉。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家乡的那口四眼井,曾养活了几乎是一个村子的人。那时十几岁的我,只要把桶放进井里,只一两下桶里就装满了水,真是岁月不饶人哦,现在什么都不随手了。

抬眼望去,在水井的东南角有厨房和不大的一块菜园。菜园里曾经留下过周总理劳动的脚印和汗水,也是在这里,周总理悟出了嗣母所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广大劳动人民甘苦与共的精神。走进厨房,有带着烟囱的灶台,灶台上可以放着两口大铁锅,木质锅盖已被生活沸腾的气息氤氲成沧桑的模样。灶台边有一个绿釉龙缸,缸口上有一筛子,还有一些东西记不清了。总之,总理在这些锅里吃过好多年饭哦。

为了远大理想,1909年春夏交替之际,12岁的周总理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在那里的学堂又继续读书了。

西院大门向南,面临局巷。十几间房屋内,陈列着周恩来童年及其世家的资料、图片和实物,还有中外名人学者礼赞周总理的诗词书画。这一切,记录着人民公仆周恩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坚持真理、磊落光明的伟大一生。还有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和“周恩来八婶住房。后院有新建的“纪念周恩来书画苑”和“周恩来墨迹碑廊”。

一大圈转悠下来,看到一棵百年榆树,挺拔的躯干,直插云霄,而那些茂密的树叶早已飘落,只有少数依然挂在枝头随风摇曳。移步又到了另一院子,只见中央有一棵观音柳,又名长寿柳。树干有点像苍柏,树枝与普通的柳枝相比显得纤细了些。据说他原本生活在新疆干旱地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虽历经百年,依然生机盎然。

走出驸马巷,我的心中一片释然。周总理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是誉满全球的伟人,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而每年前来游览故居、瞻仰周恩来总理的人络绎不绝、成千上万,从而给淮安这片古老而深邃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贫瘠的土地,诞生了总理-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