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乌镇的声音》

《乌镇的声音》

作者:吴文胜

斑驳的老屋里闪动着奶奶忙碌的身影,昏暗的厨房内飘出了收获季节的糍粑香。你是否听到:小弄中爷爷匆匆的脚步?田野上打谷机传来的收获歌谣?然而,这一切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已经封存在记忆深处。如今,我将要走进一个古老的小镇,那一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重新打开了。

进入眼帘的“逢源双桥”是一座古香古色的石平梁廊桥。细看,平中略带微拱,有木拱廊桥“三节苗”的影子,奇也!此桥乃一廊双桥,连理并行,左右逢源,构思之巧,绝也!

踩上被岁月磨得油光发亮的青石板街,小镇千年的旋律悄然从脚趾间悠悠流出。一排排白墙青瓦的老屋,飘荡着三白陈酿的醇香,如岁月中的苍松,诉说着小镇曾经的记忆。老屋的门前是人流涌动的青石板街,窗后是小桥流水的碧绿东溪,溪水静静流淌,好一处“倚水而居,卧水而栖,临水而坐,洗衣浣纱”的枕水人家!唐人千年的吟唱在脑后回荡:“君不见姑苏见,家家都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小小的乌篷船悠闲地划行,偶尔有江南阿妹的小调,撩起河水的荡漾微波。人流中的张张面孔与流水一样不断更新,无不都转瞬即逝,如飘过小镇上空的朵朵斑斓云彩,让您看到岁月流逝的无情与老屋守护的有义。这闹与静、去与守的时空对话竟然如此安然和谐,演奏出了一曲古朴悠扬而又清新隽永的《欸乃》。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高挂头顶。大染坊内高架杆上晾晒着的蓝印花布,在阳光下如仙女群舞,飘溢出阵阵靛料的清香。清香中夹杂着稻香、荷香,也夹杂着老屋墙弄的味道。在这熟悉的味道中,我仿佛听到当年缠着小脚,梳着发髻,穿着蓝印花布袄,来回穿梭于老屋墙弄间串门的三姑六婶悠远的家常话了。为迎合现代审美需求,有人开发了许许多多新的蓝印花布纹 样,却都以失败告终。人们青睐的依然是吉祥如意的老式图案,素雅沉静的传统格调。在审美观日新月异的时代,这种古老的美,让人想起江南女子特有的娴静与温婉,在五花八门的现代美中鹤立鸡群,从而稳稳当当地占据经济市场的一席之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在青石板街的深处,我的耳边传来了茅盾先生的嘱咐,“茅盾故居”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犹如一泓禅意空蒙的净水,注入我的心田。眼前这幢土木结构的老屋与故乡的老屋无异,与乌镇其他的老屋相比也无特别之处。但是,这座老屋是孕育出一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故居!

走进茅盾故居,我仿佛走进了已走向没落家境的沈家少爷——沈雁冰矛盾的内心世界。他的外表像窗后平静的东溪水一样柔弱,内心却像门前的青石板一样刚强。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却因抨击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提前工作谋生。他是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之一,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出任过《民国日报》主编。“宁汉合流”后,他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四处藏身,生活陷入困境。此时,他身上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于是“矛盾”这一笔名便随《蚀》三部曲破空而出。当时《小说月报》的代理主编叶圣陶认为“矛盾”是哲学名词,不像笔名,更像假名,会招来麻烦,便在“矛”字上加了草字头,这位文学骄子“茅盾”的笔名就这样诞生了。此后,他身上的矛盾,仍然像这个笔名一样在延续:他曾是一位高产作家,却在之后的忙碌中无暇创作;他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却在“文革”中受尽迫害……

矛盾乌镇,乌镇茅盾。在矛盾中体现和谐美,在和谐中体现矛盾美。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走在乌镇,用眼睛已经满足不了心灵深处的审美需求。只有用心去聆听,才能听到茅盾先生的声音,听到乌镇的声音,领略矛盾乌镇之大美。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乌镇的声音》-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