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仁爱乃和谐之源

仁爱乃和谐之源

作者:沈汉彬

最近阅读《仁爱一生》,内心不禁被主人公德雷莎修女深深打动,她用自己的真诚无私,把爱的泉水流入最贫困、最需要关心的人们的心田,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人格尊重,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点燃起他们对生命的希望。她的言行为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她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世界,赢得了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

相貌平平的甘地,在印度享有极高的威望,被尊称为“圣雄”。同样源于那颗朴素的仁爱之心。记得有一次上火车,在拥挤的人群中,他脚上的一只布鞋掉了下去。火车开了,他毫不犹豫地脱下另外一只鞋子朝第一只鞋子掉下去的地方扔去。当时很多人疑惑不解?甘地却开心地说:“如果一个穷人,他正好从铁路上经过,这样就可以拣到一双鞋了。”他抛下的分明是一颗仁爱之心,给大地留下了一路回味无穷的甜蜜。正所谓人如其名。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谈到过三种伟大:“帝王首领的伟大、精神理智的伟大以及仁爱心灵的伟大,这三种伟大一个比一个高。”罗曼·罗兰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从历史上看那些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充其量只是些空虚的偶像,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而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则令人心悦诚服。

去年我在《晋商遇到灾荒年》一文中看到这样的感人故事:一向以勤俭著称的常家盖戏楼,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作为救济乡里穷人的一种方法。同乡的许多人家平常过惯了小康日子,到了灾年,难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常家深知这一点,希望这些人有尊严地接受帮助,于是就想出了盖戏楼的方法。常家规定,只要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天的饭。大灾持续了三年,常家的戏楼也盖了三年。

晋商的另一代表乔家掌门人乔致庸虽年逾八旬,但是仍然身体力行,他决定在街上设锅施粥,并要求所熬的粥,一定要达到“插上筷子不倒,解开布包不散”的标准。

诸如此类的善举充分体现了晋商的仁爱之心,可以说当时的晋商富可敌国,但并没有受到“仇富”的威胁。光绪年间,一股流窜的土匪想抢劫乔家,但在整个乔家堡村却找不到一个耳目,最后只好知难而退。常家的老人去世时,经常有三乡五里的人来送葬。解放后,这些大户人家的长工或佣人几乎没人出来控诉受剥削的“血泪史”。曾经在乔家当伙计的王俊已经90岁了,他一直把自己看成是“乔家人”,提起乔家就无限亲切,热泪盈眶。

我想真正能恩泽子孙后代的就是这种无私的仁爱。孔子之所以为世人敬重,关键在于他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并为世界人民所认可。仁爱是一种“世界语”,拥有永恒的温暖,它能超越时空,慰藉每一颗心灵,给人信任与力量,让人拥有持久的幸福。

古今中外的无数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国虽大,好战必亡”(出自中国古代兵书《司马法》),我想以此类推“人虽微,仁爱必久”,它是和谐之源。

因此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千万别忘了奉献自己的一份仁爱。

字数12082007-5-29夜修改

本文获张家港市“以史为鉴话和谐”征文三等奖

原载2007-8-22笑言天涯网

+阅读全文

上一篇: 观澜版画村探源

下一篇: 散心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仁爱乃和谐之源-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