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红椿寺游记

红椿寺游记

作者:云水

巍巍伏牛,悠悠太和。

在白云小镇车村的东南,有一千年皇家古寺红椿寺,一直心弛神往。清明春深,三五好友,相约而去。

沿311国道,至树仁,向南,过层层关卡,道道检查,约行三公里,便到高峰村。山下已是春花烂漫,山上却仍春寒料峭。除迎春、辛夷、连翘、茱萸等知春的花草争艳之外,整个山林,还一片清灰,暗藏萌动。沿河谷盘旋而上,或潺潺清泉、或啾啾鸟呜、或幽幽松风、或淡淡花香,入眼清新、入鼻清爽、入心神怡。此处,山雄可比张家界、水清媲美九寨沟、路险小胜天门山。

约半小时,便到三孔桥。该桥为薄石条干砌而成,南北走向,长50米、宽5米、高4米,3孔,每孔跨径为3米,桥弧上面垒砌两层花岗岩石,外沿用雕凿精细的花岗岩镶嵌,桥两侧有安装栏杆的痕迹。据传桥上曾建有亭子,北面柱子上有一联“伏牛山间禅林静,红椿蔓上罄声悠”,横批为“皇家寺院”。南方的柱子上也有一联“六根清静出三界,八相成道离五行”横批“天下第一名刹”。天地玄黄、日月洪荒,转眼已是千年。伫立于此,遥望此桥,桥身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只是在这草丛之中的断桥,不知倾听了多少达官贵人不远万里来此的祷告,不知邂逅了多少善男信女怀着愿望礼佛修德的愿望,更不知目暏了多少朝代更替的血雨腥风。

再行四五百米,便到老蔓场,即红椿寺的脚下。曼,为梵语,为寺庙聚集之地,从名字便可知此处佛教之兴盛。此处海拔已近1600米,前可望官帽峰,后可看观山,群峰五拱、云烟环绕、纳流云集、傲视群山。拾阶而上,约行百米,便可见红椿寺的寨墙。寨墙全用石块筑砌,底宽3米,高3米,顶宽1米,总长1800余米。它依山势而建,起伏蜿蜒。寨墙东、南、北有三座寨门。步道尽头是一个平场,有十几亩大,内有拴马石、石碾、石磨及坍塌的石墙,盗洞时现。目前有两个残破的石碑,碑头上刻有“钦赐”、“懿旨”几个大字,碑上刻有“皇图永固,帝道长存”等文字。

该寺始建于唐,敕修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红椿寺开山始祖为荆壁和尚,被朝庭册封为“荆壁禅师”,是明朝后期全国名僧之一。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春,李太后患病,经太医久治不愈,即颁诏天下:凡医好皇太后病者,官封一品,赏银万两。红椿寺慈舟和尚至京城遂揭皇榜,进宫为皇太后切脉诊断后,开五味中草药,亲自煎熬,连服三剂,凤体康复。皇上大悦,几欲封官,慈舟坚辞不受,遂加封红椿寺为伏牛山寺院之首,准建千盘胜会,命工部重建红椿寺。

红椿寺重建工程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春竣工。当时,神宗皇帝曾特命翰林院修撰承务郎傅野肖、徐联芳二人组织召开庆典大会,并撰文为红椿寺立碑留念。傅、徐二人受命带九名御马太监护送金经、金佛、金匾到寺,并带僧兵五百常驻护寺。竣工庆典及千盘胜会选在释迦牟尼诞生之日——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傅野肖、徐联芳二人举行特别仪式,将“钦封伏牛山寺院之首”的金匾悬挂在红椿寺东门之上。从此,红椿寺名声大震。车村街农历四月初八年年的大会由此为始一直延续至今。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义军败退到伏牛山一带活动。与朝廷有着刻骨仇恨的农民起义军,把香火鼎盛、资产丰饶的红椿寺锁定为劫掠目标,一场义军与护寺僧兵的战斗爆发。僧兵被一个个砍杀,李自成部下在红椿蔓沟口的沙岭上,杀了无数僧兵,鲜血染红了整个山岭,刀光剑影中,粮食财物被掠取一空,禅堂大殿在熊熊火光中化为灰烬……附近其它寺院的僧人闻知此讯纷纷远避它方,盛极一时的伏牛山佛教从此走向衰落。

1988年,风水先生李成福找到了位于老蔓场山涧之中的皇家寺院红椿寺遗址。感觉这里风水确实不错,有龙脉之气。于是,便开始将老蔓场视作自己的“龙兴之地”,成立“万顺天国”,就开始在当地农村借机宣扬中国即将“改朝换代”,即自己将坐朝廷等,并以保自己坐朝廷,将来封官许愿发展成员入伙,经过数年经营,在1992年被公安部门抓获。

红椿寺,建于五代,唐末被毁。宋又复修,明末又焚。

曾经盛极一时,曾经破败不堪;曾经万人仰慕、曾经万人逃亡,只有那些残碑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也许无论寺庙、抑或人生,大抵如此,盛衰荣辱、沉浮兴亡,是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不同的是尺度、纬度、长度不同而已。人生不过百,如白驹过缝、白云苍狗,起伏或许三五载。红椿古寺,已沉数百年,再兴,亦未可知。

出而又险涉骡子坪、远赴扫帚曼,刚刚通电的村庄,未见人烟,只有一僧一鹅一石狮,守望群山,守望灵魂。

生于车村、长于太和,游此古寺,一了心结。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红椿寺游记-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