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又见阳台寺

又见阳台寺

■ 崔 兵

5月26日,我又一次造访了临淇镇阳台寺。这次我们是组团来的,有向导前头带路。一下车,在徒步行进的路上,我就不住地寻思,五年后的阳台寺会变成啥样?那两座唐塔是否还矗立在哪里,安然无恙?那个负责照看庙宇的老头是否还会有缘得见。

山路弯弯,曲径通幽。河畔树木葱茏,杂草丛生。河上,雾气升腾,迷迷蒙蒙,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远眺的视线,你只能看到近处的河水,远山早已消失在淡淡的水雾中了。

阳台寺就建在一个高高的土岗上,可谓“一带高岗枕流水”,坐北面南,淇河环绕而过,名副其实的大阳台了。后来在寺里看到一块新立的石碑上也说,阳台寺地处神龟探水之地。风水学上讲,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以此为胜。

一进门就看到那两座被“囚”的双塔了。佛塔,分立两侧,均为单层密檐式方形石塔。钢筋笼子里,这两座石塔默然无语,守望着每一个来访者蹒跚的步履。

阳台寺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从题记可知,唐代天宝九年(公元750年)以前已经建寺,明清以及民国年间多次重修。1952年毁掉,仅存两座石塔。1976年冬天,县文物普查时才发现。2013年5月,与曹操高陵、河顺惠明寺等一起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了这两座石塔,阳台寺才名扬天下。说到阳台寺,就不能不说说这两座唐塔。西塔高3米,与惠明寺塔、崇善寺塔16米、18米相比,着实小了许多。大有大的雄伟壮观,小有小的玲珑精美。这塔虽说三米,还分了七层,塔基为方形石板,上承须弥座,束腰处每面正中鼓浮雕一个兽头,獠牙、怒目。兽头两侧各一个伎乐。排箫、飘带可见,可乐伎面目模糊。束腰的四角各有一个身披铠甲的力士蹲姿托塔,孔武有力。上下枋正面无雕饰,上方雕一周双瓣覆莲,向上又有一层须弥座,束腰无雕饰,上方镂刻有单瓣仰莲一周 。上为塔身,北面、西面无雕饰,东面刻有题记,楷书四行:“维大唐天宝九载岁次庚寅八月十八日,浮图主孟崇仙抽减净财,敬造浮图。”后面的就看不到了,碑面中间不知何时掉了一大块,也熏黑了一大片。从题记可知,佛塔建于唐代天宝九年,由佛教徒孟崇仙倾资兴建。南面有半圆形拱券门,门上雕有二龙戏珠、龙头、石狮、莲蓬、小六角塔、飞天和羽人。飞天衣袂婆娑,犹似敦煌壁画上的女神。羽人倒还看得明白,身上的“羽”,像昆虫壳下的透明翅膀,似花瓣。记得《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身后就生了一对翅膀,可以自由飞翔。羽人蜕变于原始宗教,当时巫风盛行,人们幻想着人能通行三界, 做一个万能的人。佛教本土化也就有了自行于天上人间的羽人。

东边的塔,个头比西边那个小了一点,形状一样,只是塔身上的雕饰少了很多。其中,每层的正中雕有坐佛,部分保存完好。绕塔转了一周,其中一尊朝西的坐佛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五官可辩,慈眉善目,双领下垂,结跏趺坐。千百年风雨的侵蚀,这尊佛的周边青苔斑斑,若干年后还能再见佛面吗?

有幸见到这么精美的石刻,大家看过后个个翘大拇指,啧啧称奇。这么好的宝贝,可得好好保护,让后世子孙也能领略到大唐的艺术风范。

岁月流逝,风雨浇漓。石刻被无情地剥蚀掉曾经可人的容颜,流畅的线条已经蜕为春蚓秋蛇,风采不再。

路上,我还是碰到了上次那个老冯,面庞红肿,白发零星,略显老态龙钟。他骑着挂有挡风的电动车,急着往寺里赶!我们只是打了个招呼,几句寒暄就散了。路上,听同伴说,老冯就是专门看庙的,人七十多了,还是很负责任的。眼瞅着残损的石刻,老冯也有过自责。他对这寺庙这石塔是有感情的,就像他当初说过的那样:“眼前这塔有年头了,咱林县不多见。这好东西可得看好,不能在这一代人失传。”

“飞天婆娑,羽人蹁跹。金刚怒吼,佛陀悲悯。淇水汤汤,千年微澜。阳台古刹,遗风绝代。”

斜阳下,蓦然回首,阳台寺已渐渐掩映在丛林之间,老冯也慢慢消失在视线之外。天地悠悠,晚风习习,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麦香和水草味。

+阅读全文

上一篇: 蝴蝶公主

下一篇: 心秤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又见阳台寺-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