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县城巨变

县城巨变

作者:周安
1.宁强县境内初设的县治

宁强县境设县治之始,应是唐武德三年(620)的在通谷镇(今大安镇)置金牛县;随后武德四年(621)又置嘉牟县,故址在今高寨子街道办古城村。但不久金牛和嘉牟两县尽撤,入三泉县(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北,以界内三泉山为名)。天宝元年(742)三泉县治由故县址移向东北120里,即今阳平关镇擂鼓台。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于县置大安军,次年军废。南宋绍兴三年(1133) 复于县置大安军,徙治今宁强县北大安镇。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废县设大安州,后降州为县,明初并入沔县。

2.宁强(羌)县(州)治的设置及沿革

宁强(羌)县(州)治的设置,缘于宁强人耳熟能详的一个事件。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因羌民田九成据马面山(今县城东南)起事,朝廷命指挥姜观在羊鹿坪筑城建署,并将置于徽州(今甘肃省徽县)的宁羌卫迁于此;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建宁羌州,且州卫并存;清代废卫存州;辛亥革命后降州为县;民国24年(1935)红四方面军攻克宁羌,建立宁羌、阳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本县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红军北上,建置复旧;民国31年(1942)元旦,改“宁羌县”为“宁强县”。民国30年(1941) 12月8日,于右任路过宁羌,为贺“宁强县”新县名即将使用,书“安宁强固”匾额一幅,书毕云:“亦可作新县名之解释。”羊鹿坪从此成为这一方土地的县(州)城,长存下来。

3.宁羌州卫的筑城建署

宁羌卫原是明朝卫所制军队名号。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平羌将军宁正征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氐羌,氐羌降,置宁羌卫于徽州(今甘肃徽县)。“其曰宁羌,盖以辑宁氐羌之义,欲羌之永宁耳”。到了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因羌民田九成据马面山(今县城东南)起事,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朝廷命指挥姜观在羊鹿坪创筑卫城,并将置于徽州的宁羌卫迁于此。卫城高二丈五尺,周围七百七十余丈,天棚六百八十四间,铺(指城墙上供守卫、了望的小楼)一十一座。卫城内有卫衙、卫学、军备库房、演武场等等。

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都御史郑时,以宁羌一卫,孤悬万山,军民杂处,难于控御,奏立州治。于是即卫置州,州署与卫衙同城。宁羌州辖略阳和沔县,州卫并存,属陕西布政使司汉中府。州城在卫城南,自南薰到永惠属州,自永惠转南薰属卫。起初,州城只有正治(即正职)、赞政(协助政务)至两厅及仪门(官署的第二道正门)耳,甚为简陋;后来,逐渐增修衙斋、祠庙、预备仓、监牢等。两府(州署、卫衙)左右列六馆丈房,南北两街置军民市宅,诸制落成,规模略备。

4.明清州城建置齐整,商贸集市兴盛

明清两朝来,经历任知州、指挥修缮、增补,州城和其它古城一样,有大致相同的格局,建置齐整,州城有了相当的规模。从清道光《续修宁羌州志》校注的城池图看,清朝时期的宁羌州:城为近似方形的四边形,东、西城墙稍微平直,南、北为圆弧状。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城门(东门叫“阳和”,南门叫“南熏”,西门叫“永惠”,北门叫“通济”),南、北门几乎直对,东、西门错落较明显,说明州城的建置受地形和河流的影响较大。城内有州署、守备署、武署、千总署、捕厅、文庙、文昌宫、学署、书院、图书室、城隍庙、关帝庙、火神庙、刘公祠、钟楼、仓廒、牌坊、武库等。据史志记载,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时,城墙周四里四分,长七百九十二丈,高二丈,门台、城楼各四座,瓮城四座,土城栅栏四道。明朝宁羌州的设置,也使原来循嘉陵江下四川的金牛道,改道越五丁关经宁羌而到达广元。金牛道是川陕最重要的茶马古道,长期运输茶、盐等物,促使宁羌州城及沿道经济、商贸渐有起色。光绪五年(1879年)修北关铁索桥,贯通玉带河两岸,在河街开辟老斗市,沿河两岸逐渐形成河街、半边街、上关街商贸集市。

5.川陕公路通车,新市区衍生

1936年(民国廿五年)川陕公路修通,此路不仅在抗战期间发挥过重要作用,是当时连接前方和后方的一条大动脉。同时,也方便了当时宁强与外界的联系以及宁强人的出行,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和商贸的繁荣。这时的县城街道有所增加,除主干南北二街外,还有大东街、小东街、西街、夕市巷、牌坊巷、陶家巷、梁家巷、城隍庙巷等;政府、学校、医院、银行、体育场、邮电局、火柴厂、商铺等也基本齐全;在城北以铁索桥连接的东西两岸,有河街、上关街、半边街,为北关市场;在城西有玉带河大桥连接县城和川陕公路,川陕公路石垭子至侯家台子段形成新市区,有车站、车行、骡马店、饭馆、工务段等。

6.解放以后,县城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宁强解放后,城区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尤其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大地改革开放轰轰烈烈,各地经济建设风起云涌。宁强人不甘落后,开始改变县城的交通条件和陈旧面貌。先是打开制约宁强经济发展的瓶颈——险地五丁关;再是牢固关、西秦第一关、棋盘关公路的拓宽;随后是滴水铺至县城,县城至何家坟二级路的贯通,以及在川陕交界处与四川广元市二级路的连接;真正使“蜀道变通途”的西汉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使县城人出行和外地人来去更加便捷。于此同时,县城也旧貌换新颜,一幢幢大楼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街道变得宽阔平整,建成全市山区县城中最大的中心广场,标志性建筑——羌城明珠矗立在永宁桥西,三角公园、街心花园、中心广场也成为人们休闲、运动的场所;街道除原来街道外,还增加了大桥路、新市街、自强路、建设路、河滨路、市场路、环城路、西环路等;还建成了人民礼堂、影剧院、文化馆、体育场、县医院门诊楼、理发馆、国营旅社、百货大楼、国营食堂、药材公司、大桥旅社、宁强饭店、红云酒店、白云酒店等;工业也生机勃勃,有火柴厂(黎家坝新建筑楼群)、农械厂、纸厂、电器厂、油漆厂、化工厂、酒厂、食品厂、印刷厂、粮油加工厂等。新城区在老城的基础上向校场坝、侯家台子、王家坝延伸、扩大了三、四倍。

7.抗震救灾,县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08年“5.12”特大地震,给宁强和县城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县城人在沉重的灾难面前很快地镇定和振作起来,和援建的天津人民一到,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进入快车道,并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城区以老城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东到高寨子,西南至二道河,北到柏林绎,总面积是老城的十多倍。老城南片区进行了旧城改造,南大街建成一条漂亮的仿古街道,永惠桥两端的仿古建筑群与之浑然一体、将唯一幸存西门楼子的历史文化底蕴凸现和升华。城东的体育场不仅有各类球类场,还有开阔的塑胶运动场、规模宏大的体育馆和设施齐全的健身区,与之遥相呼应是一河之隔的风景秀美的东山观山地公园,以及散发着浓郁羌文化气息的羌博园,还有设施完备的宁强天津医院。东南的罗村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有一条路面宽阔、路灯林立的水泥大道与老城连为一体;以占地近200亩、设施一流的宁强天津中学为主体的七里坝西城新区也已建成。羌城遇山开山,遇水架桥,让山水环绕的羌城公路和街道像蜘蛛网似地连接起来,已架设和正在建设的桥就有十多座之多。2017年年底通车运营的西成高铁,因有宁强南站的设立,更是给宁强县城的发展和繁荣插上腾飞的翅膀,宁强和县城人走向全国和世界,一日千里不再是梦想,转眼之间就可到达天涯海角。

8.县城,向着美好的未来和明天奔跑

县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经过20年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已成为一座迅速崛起的现代新城。它的交通畅通无阻,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市面貌一新,不仅在各方面远远超过了管辖的阳平关镇、大安镇,就是与本市其它县城相比,也毫不逊色。加上“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自然环境,以及羌笛悠悠的民族风情,更是羌城锦上添花,新美如画,已成为汉水源头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园林县城”“中国羌族文化保护试验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京津之乳”和生态宜居城市。

今天的县城,正如地图上的城区,像极了一个奔跑的人,它昂首挺胸,迈开大步,踏着时代的节拍,向着美好的未来和明天奔跑。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县城巨变-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