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总让人对扬州城那曾经举世无双的繁华浮想联翩。

去扬州的时候正是去年农历三月,正是桃红柳绿、草木欣欣的时节。初到扬州城时,满城尽是杨柳的柔姿媚态,风雨潇潇,春红飘飘。下车后,雨越发下得急切,撑开伞,独自踏上湿润的青石板路,缓缓行着。

街上行人极少,路两旁的梧桐湿漉漉的,树梢的果实仍像风铃般在空中飘摇。沿着木制窗棂的店铺,一路游走,任细雨打湿裤脚。走进一间小食店,烫上一壶黄酒,夜幕中琼花正当盛开,花香扑鼻。远处似乎渔火隐约,飞鸟掠过。昏黄灯下举杯,仿似遥遥与古人对话,聊一聊何谓十年一觉扬州梦。

我本来是想只有去苏州才能看到江南园林的,却没想到扬州也有。

第二日一早,吃完别致的小笼包之后,我们直奔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原主人是清嘉庆年间的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他酷爱竹,认为翠竹具有本固、心虚、体直、节贞的特点,有君子之风,因而取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为自家花园命名。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破土而出的春笋和缕缕春阳透过稀疏竹影投射在粉墙上,构成天然的“个”字形图案。微风乍起,绿叶摇曳,墙上不断移动、变换、跳跃着的真草行隶的千百“个”字,形神兼备,加上门上的匾额“个园”,此刻便顺理成章地做了点睛之笔,让人早已荡漾在了江南醉人的春色里。

个园最大的特色是“四季叠石”,即分别用黄山石和太湖石叠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整个园子犹如一幅宏大的画卷,路随景转,景随路换,穿行于梅兰竹菊之间,游走在春夏秋冬的意境中,绕园一周,如同经历四季轮回,更有竹影婆娑、雕梁画栋、鸟啭莺啼。这园子,春执红花嘉草,夏伴清池细瀑,秋把高风明月,冬依翠竹寒松,真真别样的境界,让人迷失在竹林山石间。

个园是我游赏过的最具个性的园林。我想,也许个园主人内心厌倦了官场表演,却又无法置身事外,那就于闹市中间筑一家小园吧。于是植竹造山林、叠石造四季,虽然这些园林只不过是“百亩方塘一鉴开”,但却在闹市中创造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小环境,虽然外界车水马龙,但却可以在家里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不管官场沉浮,商场倾轧,只要回到家,就可以听流水潺潺,看草长莺飞,等花香扑面,身在城市中,心却返自然。个园独特的风光和精巧的艺术构思,都隐约透着主人清高的雅兴和低调的作风--不事张扬、隐于市井,却有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

出了个园,又坐人力车去了瘦西湖。瘦西湖应该算是十里扬州的旧址了。到了近前,便喜欢上了它的水。十里扬州的一切,都好像是依着这瘦西湖的碧波铺设的。细柳轻斜,随风挑拨湖面,淡淡又几点飞絮;桃花正落,残红憔悴河边,寥寥同暗香流水。画舫清荡,玉桥横卧,楼台亭阁依次列去,如珠几串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而这串珠的丝线,就是瘦西湖的水了。有水才有情趣,有水才有生机,在这里,最宜柔橹轻篙,在此销魂半日。

我们来到当年乾隆下水的天宁寺御码头,上了画舫,就一头扑进江南浓浓的春色里。画舫在碧碧的湖面上游,两岸已是堆苍叠翠,“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瘦西湖畔桃花已开,柳树已经发出了嫩绿的新芽,还有怒放的白玉兰、紫玉兰、迎春花、三色草、二月兰……此时白、紫、黄、绿把瘦西湖点缀得分外美丽,当然少不了“淮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传说隋炀帝开凿运河,就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

瘦西湖与其说是一个湖,不如说是一条稍宽的河道。其实它原本就是河道的一段,在此转了几个直角的弯,形成了一个折尺形、南边与护城河相接,北面则通往蜀冈。据说当年凿河道时,怕堤岸不稳,于是在河岸遍植柳树。隋炀帝下扬州时,赐柳树与其同姓,于是便称“杨柳”。后世不断在湖边兴建亭台楼阁,尤其在清初康熙、乾隆南巡时达到极致,于是有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秀美景观。瘦西湖的柳树风情万种,柳得傍水才好,清雅、秀丽、袅袅婷婷的垂柳与逶逶迤迤、婀娜多姿的瘦水相依相伴,显得分外妩媚。沿湖杨柳依依、水波粼粼、亭阁耸峙、塔桥映衬,令人陶醉,难怪当年连皇帝也要屡次流连于此。

在曲曲折折、时宽时窄的湖面上游览一会儿,我们舍舟登岸。堤北端转角处建有一园名徐园,园子不大,但布局得宜。进徐园,过红栏小桥,就到了小金山。

小金山在徐园北对岸,是湖中观景的高处,由历代挖湖后的泥土堆积而成。小金山西部,有一片长渚直伸湖心,一座重檐四角亭立于渚尖之上,从亭之西、南两个月洞门望去,五亭桥和白塔分别收于其内,三景合一,是瘦西湖的著名小景。那天天公作美,一场小雨不期而至,雨中的瘦西湖简直是一副仙姿了。我走上通往吹台的长渚环顾,烟雨迷蒙,幻景丛生,而那大团大团的春柳的绿被雨水洇湿,缓缓扩散着,与湖水融会,水天一色。绿雾里那抹微红,则是桃花的色彩调和的效果。我心中一动,瘦西湖整个儿是一块巨大的翡翠啊!过二十四桥,才想起扬州的夜色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晚唐诗人杜牧的名句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对二十四桥的联想和向往。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我真的是很希望看看扬州的夜晚的,尤其是在瘦西湖。“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而二十四桥边,波光流动,冷月无声,玉人中立,箫声轻吟……那该是怎样的美景呀。想象中,那也应是一个月圆之夜,二十四名娇俏的女子站在桥上,手执长箫,轻启朱唇,微动玉指,悠扬的乐曲便流淌了出来,桥上玉人影影绰绰的身姿在柔和的月光下若隐若现……杜牧偶然游历至此,便因那悠扬悦耳的箫声止步不前。多年后的姜夔行经此地,月还是那月,桥还是那桥,只是人去亭空……吹箫亭中,没有玉人没有箫。桥边的红芍药,却又年年为谁而生?我想,没有了风花雪月的才子佳人,心中的一轮明月和半点诗情也略显残缺,不够完美。

离开扬州的时候,总感觉并没有看够。“春风十里扬州路”,那是一座清丽娇媚,活在唐诗宋词中的城市,它的景色,它的氛围,它的古老和它的青春,绝不掩饰的展现给你,如一壶醴酒,既香甜可口,又意味悠长。

烟花三月,声声慢,扬州依然如花灿烂。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奶奶

下一篇: 新加坡的牛车水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烟花三月下扬州-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