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此恨何所有

此恨何所有

作者:伏牛狼

早起,校园内一地石榴花还留着昨夜的雨润,风儿也香甜香甜的,是梦里的味道?是也不是。初升的太阳,鲜艳明媚,每天都是新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吗?我想是的。

儿子网购了很多书,偶尔翻翻,在《怎样写古诗词》看到了王安石的《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心中一振。不是振奋,是震撼,结句“一到扶桑恨无能”尤为扎心。就正像念念不忘和耿耿于怀相遇,哪个更强烈些?汉字奇妙,妙在语境决定了语言生动与否,绝不是平空想当然,那么一回事儿……这恐怕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原动力之所在。

诗不长,录于后。窃喜有注释,扫了阅读障碍。

天末海门①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③乘桴:乘小筏。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游于海”。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

不知从何时,自己固执认为“扶桑就是家乡,就是故园”。但是非也。扶桑是海外大树,扶桑是日本国,哪里的家园故园?望文生义,多歧义,多误解。知道错了,就坚持正确的。关键是王安石当时写下“一到扶桑恨未能”,是在用了乘桴典故,借用或是化用了范蠡归隐之意,他想干什么?是否也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逍遥之意呢?

想到头疼,也终是不甚了了。这个为改变积贫积弱国情,力主改革,并在历史上留下“王安石变法”的领军人物,是否真的要急流勇退,萌生退意!还是回到“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的语境里。虚实相生,实写海门横北固,“天未”起手就只一抹,给了横北固的底色!蒙蒙胧胧沙岸和西兴对应,就有了和历史上范蠡筑城西兴、吴越大战的呼应连接,诗的境界一下有了升华,有了后边慷慨悲歌的后劲十足。

不知道,唱和诗是同频共振好,还是翻出新意好!总是二元,总是二择一,你跳不出来,你钻了牛角尖……想象“平甫”的诗句一定触动了王安石的心底柔软,于是心有灵犀,随心所欲写出来,遣词造句,行云流水,以浇胸中块垒的羚羊挂角,给没给柳暗花明一线曙光?接下来,此时此刻,船舫移走,寂寥无声,而远去的楼台仅仅有的是明灭忽见的一点豆灯……

无悲无喜,空空如也。“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读着读着,一轮金月在松林里唱和作答,而江上风起,雪浪奔腾,一时闹腾出了大动静,把王安石拉回了现实中!眼前有景道出来,无限愁长眼前菜。风吹衣袂,飘飘然不辨西东矣。王安石思前想后,意欲何为?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在起承转合中,辗转腾挪,原来如此!化出“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现实版。天下儒士,从来有如此情怀,一以贯之,从未改变。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利国利家利己者,几人能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一切志士仁人,无非善假于物也。恨无何有,此恨绵绵,化作诗句照千古。

这首唱和诗尘埃落定。是王安石依照长弟安国的诗创作完成的。是年也,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平甫,乃王安国的字。他七月被赐进士及第,六年后(1074)病卒。王安国以诗才名闻一时,独与其兄王安石唱和最多。因有“金山会宿寄亲友”,平甫作诗于前,故有王安石这首次韵诗。但是原诗歌安在哉?

算不算静夜思,只有王安石知道。流年不待,山水依旧。原来诗意和远方,一直没有走远。一次偶尔相逢,记得也好,忘却也罢,“人生无悔”,不变的信仰,坚若磐石——完整幸福的生活,是理想也是现实。因为,一切奋斗,是过程也是结果。

还是想起了“善有元,事有会;因果随缘,顺其自然”。如此看来,此恨无何有,是王安石的宿命。想没想明白,历史早有了答案。后人复哀后人,无非是读书人穿越时空的一声兴叹……

仍有不甘。也终于百度出王安国的原诗来,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的题目为《金山同正之吉甫会宿作寄城中二三子》,诗云:

寺压苍厓势欲倾,欢然西度为谁兴。

云随草树萦层岫,江浸楼台点万灯。

坐久不知身寂寞,梦回犹觉气轩腾。

思君城郭尘埃满,相逐寻闲亦未能。

原来,王安石步的是平甫的韵,写出来却是反弹琵琶的风流!不做比较,自有答案。三观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所谓的诗文兴盛总归要回到本心。“思君城郭尘埃满,相逐寻闲亦未能。”如此的感动,王安石知否?穿越时空的今人知否?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此恨何所有-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