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四十年家乡巨变

四十年家乡巨变

作者:冉云峰

我出生在美丽的小镇旧县街,从我记事开始,我们家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年复一年饿肚子。下学第一句话:妈我老饥,妈说我成天背着饥布袋。一年分的粮食,只能维持三个月生活,红薯面也接不住下季。常常拿一块蒸红薯上学去就算午饭,红薯面馍,红薯面条。后来二姐拿回一个手工饸饹机,开始轧红薯饸饹面条,反正都是红薯制品。胃酸得很,胃也吃坏了,至今未愈。现在看见红薯面条还想买一碗尝尝新鲜。过去我家穷的叮当响,一个小穗符篮,是姐们曾经乞讨用的,我小学又把它湖成花篮跳舞用。唯一的小板箱,是黑色的,褪色成黑一块白一块,里面放着妈给自己做的送老寿衣,妈想着生活的艰难困苦,不定啥时侯倒下就起不来了。

父亲自制的记工本,皮上干净整齐的写着“最高指示”“毛主席语录”。里面记录了父亲苦难生活的经历。

我家房子是三小间两隔墙,隔墙是父亲用玉米秆编的,外面糊一层泥巴,手一扶就会晃荡。房子外面大雨,里面小雨,还要用盆接水。中间是妈用泥巴糊的灶台。一烧火做饭满屋黑烟。终于盖了一间稍有坡度的小平房,为啥有坡度,是买不起好料,父亲怕漏雨。将就能晒点东西,天热时还可以在房顶乘凉。虽然只有两条小席大,那也是父亲辛劳的杰作。平房下面挖了个红薯窖,又磊了一个灶台,这总算有了厨房。有一处露天地方,堆了一垛父亲挑柴时用的打住棍,就是挑柴累的时候,用棍顶住扁担休息片刻。这一垛打住棍,足以看出父亲挑过多少柴禾。拾柴是分两路的,西路不过河。南路稍近些,不管冬夏都要趟河。夏天雨季,伊河水猛涨,回来时挑着柴禾过河,水漫过腰部,有时连人带柴一起冲走。雨过天晴了,人们都会去河滩“发财”,水淹过处,会有山里不成熟的庄稼和山上冲下来的大小柴禾。还记得妈用白蒿菜和杂粮面,拍成饼下锅煮熟当拾柴干粮,那时觉得非常美味,比现在的点心还好吃。拾柴回来,妈会做一锅汤面条慰劳我们。妈说擀面要擀薄切细,强使多一挤。没几根面条,用红薯面或杂粮面和锅,实际还是咸汤,那是上等的饭。我和三姐喝了一碗又一碗。

那时点煤油灯,买不起煤油就摸着黑。即使有钱的人,买有些东西也得凭票供给。我们旧县街费时几年建成了水电站,父亲为电站贡献了无尽的力量,各家各户通上了电灯,有人戏说:旧县街是,稀硫光汤碗里泡着灯泡。那时多数人困难,曾有个新娘,结婚当天,不进门要等着买来一条绒裤再进家门。年轻人找对象要求一响三转,男方条件好就说坚决照办,这样就能成婚。那时谁家有自行车就算不错了。

1978年12月,党的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全国大地,祖国建设突飞猛进,各行各业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我们的嵩县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楼房林立,街道整齐卫生,副食,水果,应有尽有。我每回去一趟,总在城内住一宿。有一次我还在城内跳广场舞,那么大的广场,比洛阳的还大。去享受一下家乡的变化,多呼吸一些家乡的气息,特别亲切。我们旧县街也一样。前几年我常回去,有的陶金发了财,有的农闲时去打工挣钱,都盖起了新房,。我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都盖了独院新楼房,安上了自来水管,养一些花草,早已不烧那柴火,想用气就用气,想用电就用电。院子整齐干净,屋内明亮宽敞,一切都城市化了,甚至比城市还好。同学小聚,看谁更富裕,有车有房都跩的很。旧县去伊河南,也集资修建了大桥,非常壮观,放眼望去,清澈透亮的伊河水,四围山色环绕,美极了。既能过人又能过各种车辆,飘亮得很,再也不用趟河了。走在雄伟的大桥上,心情格外畅快,就像大城市一样。街道也延长了,楼房也多了,各自门前有停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真正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街中央还建了广场,闲时到广场锻炼身体。如今农村也过上了幸福悠哉的小康生活,我都认不出是谁家了。曾经的街上小路,我在这摩破了多少双鞋底,刻下我多少双脚印,留下我多少童年的回忆。我站在大路上,向远山眺望,层层叠

叠的緑油油的山脉,感觉格外亲切,那山那溪记载了我的脚印和足迹。我生长在这里,上学的路,成长的不易,那都是我的童年。我可爱的家乡,月还是故乡的明,我真有一种想搬回老家住的感觉。

回忆着过去,品味着当下,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我们都过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们姐妹几个生活也在不断提高。现在每天比过去过年还好,我们更应该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相信以后会更上一层楼。

冉云峰二〇一八年十月十二日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女人与针线

下一篇: 左手老石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四十年家乡巨变-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