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这是孩子们成长的需要

这是孩子们成长的需要

作者:云洁

 父母们总说家务活没多少,不需要孩子们做;父母们总说孩子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不要想着做家务活。

于是,孩子们就不再想着做家务活,不想着它们,当然不知道家务活到底是什么。

早上起床后,被子、衣服乱作一床;鞋子、袜子丢了一地。孩子们过来过去,踢来踢去,也没觉得碍眼绊脚,因为他们心中对这些都没有什么概念。

吃过饭后,碗也不送,更不用说洗。即便是父母忙得一塌糊涂,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孩子们放学回家,也不知道给父母倒一杯水应是父母们最开心的事。

怨孩子吗,都是我们做父母的造就的。

孩子们长大后,这样的习惯也跟着他们了。虽然上了大学,有了锻炼,养成了一些好习惯,但回到家中,老习惯,便又回到了家中。

父母们慢慢老去,孩子们更要需要自立了,并且还要照顾父母了,但父母们失望了。失望过后是埋怨,是痛心,但是又有多少父母在痛心中想到了错误是在于自己呢?

好多父母总认为家务活不需要孩子们干,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成长需要干家务活。

做家务活的过程是提高他们能力的过程。不让他们去做,他们就不会做。不会做,没做过,他们就不会有体验,受启示,怎么能更好成长?当下的父母们总是说孩子们没有吃苦精神,不像是自己小时候那样能吃苦。当时条件差,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和父母一起过吃苦的生活。现在条件优越,孩子们不必要吃苦了。于是父母们总怕孩子吃一点点苦,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今社会竞争力很强,孩子们走到社会上,找一个工作,稍微苦点就放弃了。不会起早,不会贪黑;不能自由,不能随心所欲。于是,孩子们一个一个工作去找,一次一次来放弃。

如果,从孩子们小时候起,父母就把孩子们带进生活中,让他们去做家务,去体验一下真实的生活滋味,不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么,孩子们的生活能力就会强,感恩之心也会有。有空了洗洗自己的衣服,做几次饭菜,那么走上社会,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独立生活那么难了。

我小时候,父亲在外省工作,母亲一个人带我们姊妹四个,农活就够她一个人忙了,还要照顾四个孩子。吃饭,穿衣,生病等哪一样她不操心都不成。我和妹妹从小就知道帮妈妈做家务,我们从六七岁起就去山上捡柴,去割牛草;回家后脚下垫一个凳子,擀面条做饭,还要带两个弟弟。两个弟弟从六七岁起,也是如此。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大弟弟在麦熟天光着身子割麦,镰刀割进他腿上,血流了一地。忘了他当时是几岁,肯定没有六七岁,因为大热天没穿衣服呀(农村男孩子小时候在暑天好多赤裸着全身)。后来我们去了远处上学,在上学期间,我们很快便能独立生活,这个能力就是从那时培养的;更为可贵的是,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是认为我们要努力学习、勤俭节约才能对得起父母,特别是母亲。父母们养育我们实在太不容易了,母亲一个女人在家太辛苦了。正是小时候和父母亲一起为生活打拼,才让我们一直有一种优良的品德去生活、工作,这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啊。

因为工作忙,我的女儿小学时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初中时白天在校,晚上9点多才回到家;高中时就在我任教的学校,但还是在校吃饭,晚上10点后才回家。她上学的过程中一直在紧张地学习,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做家务,只有周末和假期才能让她洗洗自己的衣服,拖拖地板,这对她并不能有很大的锻炼。刚到大学,便不能适应生活,有了小困难就哭,看看吧,是不是生活着特别难呀。

我吸取了教训,对儿子,我不会再让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他现在小学三年级,课程还不是太紧张,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我让他洗碗、扫地、拖地,把自己袜子给洗掉。我做家务时也让他参与其中。如果周末我不休息,他一个人在家,我也会让他除了学习任务外,做一点小家务。要让他成长,必须让他参与到家务中。

孩子们在学校读的课本是有字之书,做家务是无字之书。有字之书让孩子们学到了手写脑记的知识;无字之书,让他们获得了生存的能力。把有字之书和无字书结合起来,孩子们才能够更好地成长,越早让他们把二者结合起来,他们以后生存的能力越强,父母们可要用心引导,努力为之呀。

适当地让孩子们参与家务活之中,是他们成长的需要。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这是孩子们成长的需要-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