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嫁给红旗渠

嫁给红旗渠

■张巧丽

作为一个非林州籍女孩,还是在中学时代,就知道有首歌中唱道:“太行山上有条渠,它的名字叫红旗……”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渠,名字为何叫“红旗”?我是茫然的、朦胧的。直到高三时,通过各种渠道的了解,红旗渠的概念才逐渐形成,并清晰起来。因此,高考报志愿时,我填写了河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想将来到林州亲临红旗渠,做一名红旗渠的推介者,向世人宣传红旗渠。

大学期间的一次偶然机会,在一次节庆联欢会上,一个林州籍男孩的一首《推车歌》震撼了我。虽然他的声音比较“山寨”,台风也比较“田野”,但林州人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感染了我,教育了我。从此以后,在我的心中,对林州人,对红旗渠才有了较为直观的印象和认识,对林州人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一次课余交往中,我向他请教有关红旗渠的情况时,他给我讲:还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整个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又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土薄石厚、严重缺水的自然条件,县委、县政府以“宁愿苦战,不愿苦熬,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带领全县人民,用自己的一锤一钎一双手,劈山凿洞,填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苦战十年,终于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把滔滔的漳河水引入林县,结束了世世代代“干旱少雨,水贵如油”的历史……

在我心中,渐渐地出现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场景;在我眼里慢慢出现了“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库映蓝天,层层山岭绿油油,荒山变成米粮川”的画面。林县人民用擎天巨手和如椽巨笔,写下了现代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神话。林县人民改天换地的气势是如此磅礴,形象是如此高大。

在我们日常接触和交往中,在他身上的那种红旗渠精神和气质,慢慢地感染着我。在我心中潜滋暗长着一种愿望,要成为真正的林州人,要争取做一个扎根林州的红旗渠精神新传人。

为了说服家人,大三那年暑期,我俩经过周密筹划和安排,由我那位林州籍同学带着我和我的父母来到了林州。我们登上了太行山,游览了红旗渠,又驱车到市区参观了林州那崭新的城市风貌。林州那独秀的太行风光,那富饶的美丽山城,令父母迷恋,更令我向往。于是在大学毕业之际,我们终于确立了爱情关系。

结婚一年后,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州儿女奋斗不息、创业不止的真谛。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特别是新华社的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把当代红旗渠精神阐释为“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当代林州人时刻保持中华民族大无畏精神,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魄和雄心,以至于形成了林州创业“四部曲”。这一切,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冀、晋、豫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雏形,已初具规模。这磅礴的气势,壮丽的景观,更可谓:形如峰,气如虹了!

红旗渠精神虽然诞生于上世纪,但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蓬勃生命,体现了当代林州人民的理想信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一脉相承。

现在我是一名特岗教师,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师生游览太行山风光、参观红旗渠工程等活动,使我对林州市、对红旗渠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我更是利用教师的特殊条件,在语文和品德课上,给学生讲述红旗渠故事,传承红旗渠精神,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红旗渠工程的雄伟和红旗渠的伟大。

现在,我嫁给了“红旗渠”,无愧于林州人。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嫁给红旗渠-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