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红旗”映“英雄”

“红旗”映“英雄”

■ 申伏生

凡河流交汇处必有奇观,比如,洛河与黄河汇流之处孕育了河洛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泾河与渭河相汇造就了“泾渭分明”的奇观;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则有神秘的乐山大佛。那么,两条大渠汇流会是什么样呢?

在桃园渡桥下游10公里处,红旗渠与另一条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渠——英雄渠相汇了。两条渠道以“红旗”、“英雄”命名,折射出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那个在一穷而白的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图画的火红年代的底色。“英雄”举“红旗”,“红旗”映“英雄”,荣光照耀天宇,大地为之欣然。

红旗渠自北向南款款而来,英雄渠则自几十米高的山上直泻而下,急着要与红旗渠相拥。素湍绿流,两渠水汇聚成红英干渠,潺潺向东越过山峦12公里后又温婉地分为红英北干渠和红英南干渠,再由斗渠、毛渠千回百转地流向7个乡镇的16万亩耕地,以渗透的方式,以浸淫的方式,一尺一寸地把土地照亮,一种久违的柔软与感动弥漫在原本静默的村庄和静默的田野间。

在两条渠交汇处的北侧,有一座亭子,亭内立有一通英雄渠纪念碑。纪念碑正面是时任林县县委第二书记的郭晓棠于1958年7月1日撰写的碑文。我绕碑而行,脚下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在碑的另一面镌刻着建渠牺牲的6位民工的英名,最大的32岁,最小的才20岁。我触摸着一个个年轻的名字,像摩挲着历史的几多泪痕,恍惚间一曲绝唱从心头掠过。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平凡的劳动者用铁骨铮铮的肩膀与永不屈服的脊梁背负着一块一块石头砌就渠岸,以血汗和生命铸成英雄之渠。英雄渠无语,已成丰碑。

眼下的英雄渠早已断流,成为一条干沟。我想一窥这条名动一时的渠道的全貌,沿渠沟旁的石阶登到了顶部。站在上面,可以瞭见英雄渠在山腰间左盘右绕隐约而去,消失在西南方的山后,虽久经风雨侵蚀,仍大气昂然。英雄渠原名淅河渠,就像引漳入林改名为红旗渠一样,在林县县委于1958年1月13日召开的淅河渠建筑工人代表会议上,经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提议全会一致通过,改名为英雄渠。干渠从山西省壶关县苏家坪设拦河坝引淅河水,渠墙高2米,底宽3.6米,全长13.8公里,纵坡1/1000,过水10立方米/秒,整个渠线从悬崖峭壁间穿过。1956年3月动工时只有16万元资金,5个月后只修了拦河坝和1.03公里渠道就把资金用完了,再加上汛期来临,工程只好暂停。1957年12月,林县县委重整旗鼓,采取“谁受益,谁出工、出钱”的办法,动员了108个农业社的8300名男女民工于12月11日再次出征。当时各种物资奇缺,人们不等不靠,“水利要勤俭,依靠大家办。物料自己找,不花国家钱。”民工们自带工具13000多件,后方群众支援各种主要工具10540多件,保证了正常施工。天寒地冻时节,住房不够,他们找山洞、挖土窑、搭草庵、盖席棚,解决了住房问题。“冰冻三尺,雪深一丈,寒风透骨,不当败将。”英雄主义和浪漫情怀驱走了修渠工地上的严寒,照亮了修渠人忍受艰难困苦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心底改天换地的情愫。修渠民工腰系绳索在悬崖上打钎放炮,战胜了险工险段。为提高工效,民工们创造了大型炮、拐弯炮、斜眼炮、梯台炮、连环炮、空心炮,烧石灰发明了“围墙烧灰”法,创新了高车、吊车、爬山车等工具,砌石上推广了变直缝为错缝,变宽口为窄口。为了早日通水,1958年春节都没有停工。历尽艰辛,干渠于1958年5月20日竣工,1959年10月四条支渠全部通水。英雄渠总长203.8公里,挖砌土石方230.87万立方米,投工629.94万个,投资918.21万元,解决了351个村8万人口的吃水困难,12万亩土地得到灌溉 。利用渠道落差修起了4座水电站,电站周边的工厂可以用电作动力,且为8个公社提供照明。机器、电是工业化的标志。在水力发电到来之前,这里处于前工业化时代。当马达终于响起、电灯发亮的那一刻,许多人泪流满面。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100多年之后,这些深居大山的人们第一次看到电的光亮。当年沿渠流行着这样一首歌:

英雄渠,弯又弯,

英雄渠上笑声欢。

一渠清水山腰过,

满谷金黄尽稻田。

旱涝灾害都不怕,

亩产千斤小江南。

牛羊成群树满山,

子孙幸福万万年。

1960年5月,位于英雄渠首下游5公里处的库容量3220万立方米的弓上水库竣工,随着水库的蓄水量得到设计要求,英雄渠直接从水库的二级输水洞引水。1994年1月林县撤县建市,城区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集聚,市区用水紧张。为解决城市用水瓶颈,市政府决定将弓上水库作为城市供水水源,不再通过英雄渠向红旗渠补水,曾经拥有过高光时刻的英雄渠归于沉寂。在修建通往市区引水渠道时,在英雄渠既有渠道内修建了一条暗渠,约占英雄渠容积的三分之一,1996年实现向市区供水,英雄渠在发挥着最后的作用。今天,这条渠道里没有了浪浪相随,任由风吹雨打,忍受着无边的落寞与凄凉,青山不语,已成记忆,所谓沧海桑田,不过如此。天地之间,惟余蓝天下的大山、岚雾间的渠岸,让我感受着沧桑和不朽。

重新回到两渠的交汇点,注视着渠中的流水,想象着流水般的岁月以及蕴藏于岁月中那些不留痕迹的演进与变化,我觉得现实与当年或可穿越。英雄渠为红旗渠的建设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让林州人做足了迎接红旗渠修建中各种艰难的心理准备。在它产生过程中所孕育的施工管理办法、施工技术、施工措施,都在红旗渠建设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在历史的变迁中,就像河流终归大海一样,英雄渠最后融入了红旗渠,英雄渠的生命在红旗渠中得到延续。如今的红英干渠和红英北干渠、南干渠就是当年英雄渠的二支渠和三支渠,英雄渠的一支渠北上城区的渠线,后来成为红旗渠一干渠南下的路线。英雄渠与红旗渠的融合,串起了过去与未来,线性传递梦想与花朵,在空间的田野结出时间的硕果。英雄渠是红旗渠的前驱,红旗渠是英雄渠的升级版。

红旗渠与英雄渠相会后,渠道又向南延伸大约50米,才是渠道的尽头。渠水由此下山,形成38米的落差。红旗渠的决策者绝不会让水的势能白白浪费的。1966年红旗渠三条干渠竣工后,在安排红旗渠配套工程建设时,县委提出了“一渠十带”的综合统筹战略,就是充分发挥红旗渠的功能,在支渠、斗渠、农渠建设的同时带动电站建设、蓄水工程建设、道路建设、植树造林、平整土地、深翻耕地、提水灌溉建设、挖掘地下水、人的卫生习惯培养。在这个总体战略下,自然而然就要利用红英汇流的落差修建水力发电站。电站装机两台,合计2500千瓦,于1975年建成发电。“一渠十带”,电力先行,彰显的是一种乡村工业化的超前思维;全面规划、重塑林县,带给林县人民的是获得感的持续增强,让林县人民享受到了有品质的幸福。“一渠十带”昭示后人:只有大思路才能推动大发展,只有大手笔才能书写大文章。

云山苍苍,渠水泱泱,“英雄”举“红旗”,“红旗”映“英雄”,那是一个时代的影像。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岳父二三事

下一篇: 近年思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红旗”映“英雄”-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