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难忘三次修建红旗渠的经历

难忘三次修建红旗渠的经历

■于报生

生机盎然的七月,红旗渠水从太行山腰顺流而下,唱着歌、跳着舞,欢快地流入市区的黄华河公园。

我漫步在红色的步道上,享受着“美太行”赐给的红利。昔日的臭水沟,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人们集休闲、娱乐、生态体验于一体的滨河公园。它既是红旗渠水的延伸,又是“建设山水生态林州”的一个缩影。

公园内碧水如镜,人工岛、亭台、廊桥和步道相映成趣。市民们或倚在长椅上,或带着孩子游玩,好一幅城在林中、道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和谐画面。

忽然,南侧广场音乐扬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嘹亮的歌声传向四方,不知是哪个单位在这里开展活动,为“七一”党的生日献礼。

触景生情,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我也从心灵深处发出这样的呼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旗渠,就没有新林州。

我伫立廊桥,凝视着湖中几柱喷涌而起的水花,修建红旗渠的往事涌上心头……

架桥凿洞 红旗渠水到俺村

红旗渠的开山炮声响起时,我才三岁。童年的记忆里,父辈们修渠像参军入伍一样,每年都要轮班奔赴前线。也是从父辈那里,我幼小年纪就知道了石匠是啥样,知道了大小铁锤、钢钎、手钻、铁绳、杠子咋使用,还迷羡于早日能成为石匠,自己也能锻出带着线条和雨点的料石来。

我家位于林虑山东南部的柏塔山下,过去山穷水穷人更穷,出门需翻山,吃水要越岭,到南景色村的活水井取水还要排上半天的长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全县红旗渠配套工程建设的展开,上学期间,我就随父辈们参与了开山修渠和架桥凿洞的劳动。

修建景色岭渡槽,我当小工供料。记得有一次烈日当头,抬着沙筐,踏着架板往渡槽上运沙,杠子压得肩头生痛,汗水顺着脊梁沟流淌。硬撑到中午开饭,拿起碗口大的馒头就狼呑虎咽,差点噎着喘不上气来,但那馒头的香甜却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多少年过去了,每次回老家从渡槽下路过,总会想起那天吃大馒头的情景。

柏塔山位于北景色、宋老峪两个自然村的正南方,是红旗渠水流入两个村的必经之路。为把渠水引进山村,我们两个村决定凿洞引水。1972年10月的一天,柏塔山下红旗招展,一场开山引水大战拉开序幕。我当时还幼稚地想,两个村分别从大山两边对挖,万一打歪了接不住怎么办?

我虽然还是个学生,但星期天和假日总要去参加从洞里往外推石渣的劳动。让我最难忘的是当两个村挖到接口处,露出仅有缸口大的窟窿时,我和几个年纪小的同伴就在民工们的欢呼声中最先从洞口钻了过去。

隧洞被命名为红旗隧洞,经过两年的昼夜奋战,于1974年6月竣工。隧洞全长500米、宽5.5米、高4.5米,水路两用,不仅解决了两个村2270人饮水和1500余亩土地的灌溉问题,而且让大汽车鸣着喇叭就开进了山村。

通水通车那天,整个山村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载歌载舞,“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夜晚放映电影,村民们伴随着影片《红旗渠》的主题歌,不约而同高唱《定叫山河换新装》,高亢的歌声在山坳间久久回荡。

清淤挖渠 山沟种菜建大棚

1992年4月,我从人大机关调往东姚镇任职。为理清全镇发展思路,我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镇的山山水水。在和水利站的同志调研时了解到,岭东八个村庄守着可容水100多万立方的团结水库却无水可蓄,干旱缺水严重。究其原因,团结水库处于红旗渠红英南分干渠的最末端,而长达1800米的东风洞淤积堵塞,渠水无法流入水库。在吃透实情,制订好可行的施工方案后,镇政府决定组织岭东八个村清淤挖渠。我骑车登上壑子岭,在芬草峪村召开了参战民工动员大会。一场清淤挖渠大战,在东风洞两个洞口和渠洞上方的几个竖井口摆开了战场。民工们干劲十足,挥汗如雨。渠洞两头车推人拉,竖井口处辘绳转动,一车车、一筐筐泥土沙石被清挖出洞。经过二十多天的会战,红旗渠水顺利流入了干涸几年的团结水库。水库蓄了水,也大大补充了地下水,使几乎断流的辛庄河恢复了往日的清水碧波。

辛庄河边的黄路坡村党支部书记杜伏锁蹲在河边,动起了心思。他作出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大动作,先是购来抽水机和扬水管道,紧接着又盖了五间小楼。原来他要在这里建大棚种蔬菜。

那年月,穷山沟里建大棚种蔬菜,还真是个新鲜事。庄户人对此一时也难以接受,讥讽、嘲笑的话劈头袭来:“种菜要是能发财,祖辈人不会等到现在!”

杜伏锁没有被嘲笑吓倒,他大胆冲破旧意识,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没有资金,他把自己准备盖房的5200元拿出来用于购买塑料薄膜和菜籽;没人愿意去种菜,他动员两个叔叔和两个妹妹到田间;没有技术,他从河北永年请来一名70多岁的种菜师傅;种菜缺少羊粪,他开车到鹤壁郊区去拉;需要鸡粪,他起五更搭黄昏到县城鸡厂购买;磷肥不足,他不辞辛苦下山买回。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过去,抽水机的浪花扬出了一片片绿色,层层梯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葱,长出了果实累累的西红柿,长出了长长的青黄瓜,长出了紫色的大茄子,长出了嫩绿的长豆角……这喜人的景象吸引得村民们一个个跑来看,外村人也来看稀罕,鹤壁市和县城的小商贩纷纷驱车前来购买,一时间黄路坡蔬菜基地热闹非凡。

这一年22亩菜园,每亩纯收入比种粮食增加了两千多元。村民们看到种蔬菜的效益后,争着到蔬菜基地干活。这时,杜伏锁把自家人撤下来去搞其他副业,安排八个贫困户的劳力进入蔬菜园。

在发展蔬菜基地基础上,杜伏锁又带领群众向规模化发展,先后建起了林果基地和黄牛基地,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农、林、牧发展的新路子。我陪同时任县委书记毛万春和著名诗人王怀让到黄路坡考察后,毛万春高度赞扬:“这是山区发展经济的好典型。”

之后,随着全省范围内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杯”竞赛活动,东姚镇在全镇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以红旗渠配套工程为主的修复渠道、库塘治漏、硬化田间渠道的高潮,而且从1994年到1996年连续三年在林州市获得红旗渠奖杯,我个人也连续三年受到表彰,并被给予了记大功和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

渠首截流 军民夜战搞技改

1994年3月15日上午,红旗渠渠首,古老的漳河湾内一派欢腾景象,红旗渠技改施工军民誓师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济南军区援建技改工程的54776部队和54369部队,共1600余名官兵列队进入会场,我带领东姚镇的民兵民工和全市11个乡镇的民兵民工一起参加了这次热烈而又隆重的誓师大会。援建部队和东姚、采桑共同承担了渠首段3490米渠道的技改施工任务。

3月16日,春寒料峭,截流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下午3时,随着团长陈宏生一声令下,在岸待命担负截流任务的150余名部队党团员组成的截流突击队,整齐划一地将事先准备好的白酒一口气喝下,纷纷扛起近百斤重的沙石袋,扑通扑通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把一袋袋沙石投入湍急的河流里。有的战士被河底的石头绊倒,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爬起来搬起沙袋,一次又一次地冲进水中。在场的民工们看到这情景,也纷纷搬起沙袋,使原来只有150余人的突击队一下子增加到了300余人。经过40分钟的激烈奋战,1万余条沙石袋,在红旗渠源头变成了一堵宽2米、高3.5米、长120余米的弓形水坝,向红旗渠流了29年的滔滔河水暂时息声断流。

截流成功,从渠首至河口段的总干渠技改工程全线动工。为加快技改进度,奋战在渠首的官兵和东姚镇350余名民兵民工,白天黑夜分班作业,并组成六个专业队,突击清淤出渣。一天,我带着十三岁的儿子来到施工现场,正赶上要连夜垒砌为方便出渣炸开的一段渠墙。我和团参谋长王照普一起现场督战,儿子也主动用木杆挑起电灯为施工照明。直到深夜两点垒砌任务完成,我们才离开现场。我儿子参加工作后曾对我说:“那夜军民挑灯夜战的情景铭记在心,红旗渠精神也永远成为我成长奋斗的源动力。”

这次技改工程,历时半个多月,任务之艰巨,规模之宏大,堪称历史上的一次壮举。高标准、高质量的施工,彻底解决了29年来红旗渠总干渠工程老化、泥土淤积、渗水漏水等问题,使红旗渠重新焕发了青春,也又一次在巍巍太行、红旗渠畔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治水的壮丽篇章。4月2日,国家、省、市和部队的各级领导齐聚红旗渠源,在清脆的鞭炮、鼓乐声中,为红旗渠技改工程军民共建纪念碑揭幕。时任总理李鹏亲笔题写的“军民情谊深,红旗渠流长”十个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红旗渠是生命渠,红旗渠是幸福渠。在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下,林州市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通过“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征程四步曲,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的生存条件,而且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使林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林州市上榜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上入选“美丽山水城市”。

庆祝建国70周年之际,身处红旗渠畔美景之中,怎能不使人抚今追昔,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呢!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难忘三次修建红旗渠的经历-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