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从嵩县走出的元圣─伊尹

从嵩县走出的元圣─伊尹

作者:周明海

伊尹,名挚,出生于今嵩县纸房镇空桑涧沟的龙头村。因其母亲在伊水岸边居住,便以伊为氏。伊尹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尚书》《墨子尚贤》《楚辞天问》《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都有他的事迹记载。伊尹生于伊水之上,耕于有莘之野,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相、帝王之师、中华厨祖,被尊称为元圣。

伊尹出生龙头村

2012年9月22日至23日,首届中国洛阳伊尹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洛阳市召开,国内外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到会。会议结束时发表了“洛阳宣言”,充分肯定伊尹出生于嵩县纸房镇龙头村。关于伊尹的出生,《吕氏春秋本味》中曰:“有莘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明万历年间,曾任周南太史王守诚编写的《嵩县志人物志》载:“伊挚,字尹,商阿衡,嵩人也。事见伊训,孟子不具述,述其细者。按旧志所载,今县西五里泥河村,盖其尹之母家。云:母孕,将就馆,夜梦,神告之曰:‘诘朝视尔臼中出水,急东行,勿顾’。旦视之果然,即涉伊水东行数里至涧中,回视其家,一望淼然矣,俄化为桑。有莘氏女采桑涧中,闻婴儿啼,觅至空桑中,遂怀以归。及长无氏,因以伊水为氏,故称伊挚焉。按母化为桑事,父老所传与旧志所载相同,不敢置辨。今空桑涧北为莘野,维东有沟,亦以莘乐名。又东十五里,为伊尹母墓,深涧幽,而遗冢巍然中存。嵩人呼为伊姑冢者是也”。伊尹母家泥河村,位于今城关镇北店街村与河村乡窑北坡之间。据光绪《嵩县志》记载:清同治七年(1868)伊水暴涨,今城关镇北店街村、南店街村及何村乡上、下泥河村、大小李湾村等村庄被洪水冲毁。

伊尹出生地嵩县,有许多口耳相传、经久数千年不衰的地名及神话传说:夏朝末年,三涂山下泥河村,有一村姑名叫伊姑,一日,伊姑和嫂嫂在伊水边洗衣,捞食了伊水飘下的鲜桃后怀孕,被父亲赶出家门,躲藏在崖口附近一山洞内。将要分娩的前天凌晨,伊姑做了一个恶梦,梦见臼内出水,伊河发了大水,村庄淹没,神人告知其逃亡方向,梦醒后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回想梦中情形,知道有不祥之事即将发生,伊姑将梦景告知其嫂,嫂知有难,急送妹涉水向伊河东岸走去。在刚刚奔逃之后,她们所居住的泥河村落就变成了一片汪洋。伊姑只身逃走,过磨沟、走窑上、穿纸房、避高村,翻山越岭行十余里至桑涧沟。伊姑由于慌逃急走,爬山涉水,促使胎气大动,到达今纸房镇龙头村红土嘴处,在半山一大桑树洞中分娩生下伊尹,时值夏后皋八岁庚辰四月初八。据《伊氏家谱》记载:伊尹,名挚,生于夏后皋八岁(前1648)庚辰四月初八。后人为了纪念伊尹诞辰之日,数千年来,位于桑涧沟附近的寺庄村一直举办农历四月初八古刹大会,风雨无阻,在伊尹出生的地方修建了伊尹祠。伊尹祠又名元圣祠,位于纸房镇龙头村,始建年代无考。明宣德、正统、弘治、崇祯年间重修有记,明宣德二年(1427),礼部尚书胡滢曾到此凭吊,写有纪念伊尹的诗,立有伊尹祠碑。今存正殿五间,左一德堂、右三聘堂各三间、前道义门一坐,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伊姑生下伊尹后,血从空桑树洞流出,染红了那一片山坡土地,叫做“红土坡”(亦名赤土坡)。伊姑把婴儿藏于空桑洞中离开,向东方深山走去,到达今纸房镇台上村回头望儿子,此地被人们叫作“望子台”;再往前走,到今空桑峡谷,被悬崖峭壁石梯挡住去路,无奈又折而北行。行至沟口时,一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心焦意乱,不知所终的思绪萦绕在心,这是今天台上村焦沟村名字的由来。伊姑回走焦沟口后,面北登山而上,在翻过此山进入一小山沟时,似乎一时忘却了骨肉分离的痛苦,感觉心里安稳了些,安沟村名由此而来。伊姑自焦沟经安沟,翻过一架山,进入一条沟,此时念子之情又涌上心头,就在这念子无望之时,顺一小山沟扬长而去,这就是今纸房镇念子沟村、扬长沟村名的由来。天黑时翻过一架山,到了今饭坡镇洛沟村,伊姑气血耗尽,忽然间狂风大作,被狂风卷起的沙土天葬在那里,形成一个大墓冢,嵩县人称伊姑冢。伊姑冢,位于饭坡镇洛沟村西高台上。冢高25米,周长450米,呈圆形。清乾隆三十二年版《嵩县志卷二十二,宅、坊、亭、墓》篇记载:“空桑涧南,山涧幽,一冢巍然,方五亩许,世传为伊尹母墓”。伊尹做商相后,不忘母恩,封土祭典,年年相复,变为巨冢。其冢上尖下圆,由红土、白土、沙石堆成,至今墓状完好,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伊尹为相后,年年回乡祭祀母亲,每次回乡都住在距母亲坟墓一公里的今饭坡镇伊庄村,据传祭母所住房屋遗址至今犹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遗址处曾出土有独眼石磨等文物。

伊姑离家后,母亲和嫂子得知伊姑在桑涧沟存身并生下儿子,带了米面探望女儿,路过山林崎岖小路跌倒,把所带米面撒了一地,这坡被染成白色,即现在的纸房镇龙头村白土塬地名来源。再往前走也没找到女儿,腹中饥饿,就地以石支锅,熬些汤来充饥,这就是支锅石地名来由,诸如此类地名传说甚多。

采桑女空桑抱伊尹

有莘国伊河南岸,今库区乡莘乐沟附近有个采桑女,在伊尹诞生的前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老翁告诉她,桑涧沟空桑树内有个孩子,让她抱养,抱住孩子只准往前走,不许朝后看,走过一百步便是安身之处,采桑女醒后觉得稀奇。第二天她独自一人来到桑园,果然听到婴儿哭声,顺着哭声去找,一棵老桑树洞内放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采桑女抱上就走,在一个小水潭中把婴儿洗净,那潭水被后人叫做洗婴潭,每到下雨天,潭里流出淡红色的水来。采桑女左右寻路,将孩子抱进一沟,这便是今天的纸房镇抱子沟的来源。这位采桑女和丈夫商量后,将孩子送给有莘国君。采桑女丈夫本是有莘国王的厨师,有莘国国王知道后命人抱回,并派人询问所从何来,乃知其为伊水岸边之人,遂以伊水为姓,取“遗婴”为名,既长,取正名曰挚,入商做了尹后,人们惯称伊尹。

熬制汤药研厨艺

伊尹渐大,在有莘原野(今嵩县库区乡寺庄、牛寨一带)耕莘乐道,到外方山原始森林中,采挖百余种野生中草药进行研究、品尝,治疗地方时疫。效神农氏知五味入五脏,以君臣佐使配伍,以寒热温凉调性,把旧有的单味药治病,发展到方剂治病。他所发明的汤药就是将各种生药加水煎煮而成,方法与烹调食物十分近似。为药物相互配合后降低毒性,提高药效,并由生药向熟药过渡,迈出了革新的一步。伊尹以饮食烹饪之道,阐明天性、人道、世运、国事,配草药食物而为汤液,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医药书籍《汤液经》。

伊尹在采桑女丈夫的熏染下,从小就学会了厨艺。他提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吕氏春秋本味篇》第8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二十六年发行),五味调和,君臣佐使,从烹调中感悟治人、治国,调和各种关系的道理。在实践中总结出作为美味的三类动物:生活在水中的气味腥,食肉的气味臊,吃草的气味膻。尽管这三类动物气味各异,但依旧能够做出佳肴美味,主要依靠水、火、味的调节。消除腥味、去掉膻味、除却臊味,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转臭为香,务必不要违背用火规律。调味要用甘、酸、苦、辛、咸,放调料先后次序和用量的多寡,组合是微妙的,都有各自的道理。总之,根据鼎中的变化,掌握火候,把握调料搁放先后次序和量的多寡,才能获得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强烈、咸而不涩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腻口的美味佳肴。

伊尹“耕有莘之野,乐尧舜之道”,成为有莘隐士的时候,正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暴君夏桀暴虐黎民之时。为解黎民于倒悬,救苍生于水火,伊尹曾到夏都劝谏夏桀行尧舜之道,安邦惠民,使夏王朝复兴起来。夏桀刚愎自用,闭塞视听,根本听不进伊尹等忠臣的直言劝谏,一意孤行,滥用炮烙酷刑,灭绝人性地残害忠良。伊尹对夏桀心灰意冷,回归故里,继续他的隐士生活。

汤王三聘伊尹于莘野

商是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方圆七十里,部落首领为成汤,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今商丘一带。成汤十分欣赏有能力的人才,常礼贤下士,深得民心,对夏桀的残暴统治十分不满。希望能够找到一位贤能之人,劝谏桀王番然醒悟,效尧舜、行王道、拯救百姓。“汤思贤,梦见有人负鼎抗俎,对己而笑,寝而占曰:鼎为和味,俎者割截,天下岂有人为吾宰者哉。初力牧之后,曰伊挚,耕于有莘之野,汤闻之以币聘,有莘之君留而不进,汤乃求婚于有莘之君,有莘之君遂嫁女于汤,以挚为媵臣至亳,乃负鼎俎见汤也”(《帝王世纪》第20页,晋皇普谧著,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二十六年发行)。“伊挚丰下锐上,色黑而短,偻身而下短,年七十而不遇,汤闻贤,设朝礼而见之,挚乃说汤致于王道”(《帝王世纪》第20页,晋皇普谧著,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二十六年发行)。一天夜里,商汤做了个梦,梦见一人头大躯短,赤面有髯,驼背颠足,负鼎持刀自西南而来。天神告曰:此治世之栋梁也!汤王疑惑,异梦魇,此人出自何方?不得而知。第二天,商汤派人四处询问,方知有莘国有奇人伊尹,经常大志宏论。商汤知道自己遇上了王佐之才,便要亲自前往有莘国邀请伊尹帮助自己治理天下,为商汤出谋划策。于是选定吉日,斋戒沐浴,于夏桀癸十九年元月元日,命中大夫巫轶随同,亲自驾车顺伊河而上,到达有莘国伊尹耕莘处。汤王人马到达陆浑时,见一沟内溪水长流,山泉热气腾腾,便命跟随人马停下休息。为使拜见伊尹更加心诚,便在温泉里沐浴更衣,先派使者中大夫带上玉帛马匹金银等赴伊尹住处。

使者费尽周折找到伊尹所居茅舍之处,汤王便携礼前往。走到伊尹住处,巫轶拿出商侯之币,说明来意,伊尹以“吾不爱玉帛马匹金银,爱在田野耕种,闲时品味尧舜之道,神农医药之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足以乐也”为由脱身隐蔽在弯曲山脚处不见汤王。汤王知道不能强勉,怀着遗憾之心返回南亳(今商丘),这便是汤王一聘伊尹之事,后来人民将汤王沐浴洗澡的池水叫“汤池”,此条小溪叫“汤池沟”,并在此建立“汤王庙”一座,树立“一聘地”标志,有碑刻数方。该庙上殿三间尚存,是嵩县古八大景之一的“曲里温泉”所在地。伊尹躲避的地方叫作“曲里湾”,即今天饭坡镇曲里村。千百年来,人们远近赶来池中洗澡,泉水能治疗关节炎,风湿病,皮肤病。

汤王没请到伊尹,决定再次前去聘请。于是选择吉日良辰,备些礼品第二次来到伊尹耕莘乐道处。一日伊尹正在今嵩县库区乡牛寨、岗上一带的有莘之野耕田,商汤使者骑头毛驴代驮礼品,找到伊尹,说明来意。伊尹停了犁耙,对使者说,你转告汤王吧,我什么都不爱,就爱在此耕作,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以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益,五肉为补……话还没说完,听到有人马喧哗而来,便弃牛而走,隐身树林躲避了起来。待汤王走到时,已不见伊尹。只见耕作的黄牛悠闲自在,闭目养神,深翻的泥土散发着肥厚的清香,这便是汤王二聘伊尹之地,因汤王到达伊尹耕莘之地时,只有牛在而人已离去,故这个地方后人把它叫作牛在,后演绎成牛寨,即今嵩县库区乡牛寨村。牛寨村建有汤王庙一座,房十数间,石碑数古通,《嵩县志》记载,此地为“汤聘伊尹停骖处”。

商汤久有反夏桀之暴政、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大志,第三次又驾车前往有莘国诚聘伊尹。“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墨子贵义喻》第202页,墨翟著,书海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在去有莘国的路上,驾车的彭氏之子向成汤说,伊尹是个出身卑贱的人,您只消把他招来拜见就是,已经算是蒙受恩遇了!何必劳您亲驾前往?汤王听后很生气,严肃地对彭氏的儿子说:这你就不懂了。如果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我一定非常高兴地吃掉它。现在伊尹对我来说,就好像这种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你这不是不想让我病好吗?说完,就把彭氏的儿子赶下车,亲自驾车前去。第三次到伊尹家乡的时候,伊尹仍是不愿意出山,更不愿意做官,便顺着伊河向西行,躲避到现在纸房镇高村后面一个土丘台上。

汤王一人在空桑涧沟西的七峰山下,太平沟口纸房镇高村小山岗上,终于见到了伊尹,向伊尹倾吐了渴慕之情及请其出山的缘由,详细叙说夏桀暴虐成性,民不聊生,夏王朝岌岌可危,似大厦将倾的情形,恳请伊尹帮助平定天下,态度谦恭而又至诚感人。伊尹被汤王的真诚所感动,并为汤王的志向所信服,同意出山帮助商汤一起治理国家。伊尹在今纸房镇高村“顺天应人,随汤王赴商,开始鼎力辅佐汤王创建大商伟业”。后人为纪念他们在此相逢,就把这个平台叫“三聘台”,又在此地建立“顺王庙”。此庙位于伊河南岸纸房镇高村村后一个高岗上,与今嵩县新城南北相望。此高岗五亩大小,背靠后山,面朝伊河,庙宇四合大院,正殿雄伟高大,内造汤王、伊尹、有莘王塑像,正殿曰“顺王殿”,左右两侧厢房,分别塑伊姑、采桑女塑像,曰“广生圣母殿”。1949年前庙宇尚在,如今只剩下一块“顺王庙”匾额,保存在当地群众家里。伊尹出山使得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人们把此沟取名曰“太平沟”。

伊尹接受了成汤的聘请,但有莘国王却不同意伊尹离开自己,成汤又聘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伊尹便以媵臣的身份到了成汤的商国。商汤娶有莘氏女在《吕氏春秋》中作了记载:伊尹“长而贤,汤闻之,使人请之有莘氏,有莘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于是请娶妇为婚,有莘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吕氏春秋》第80页,吕不韦著,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二十六年发行)。“汤娶有莘氏女为正妃,生太子丁、外丙、仲壬,太子早卒,外丙代立”(《帝王世纪》第29页,皇普谧著,齐鲁书社出版)。

辅佐汤王兴大商

伊尹归顺汤王后,被聘为“阿衡”(国相)。伊尹从调味开始,谈到各种美食,并告诉商汤,要吃到这些美食,就要有良马,成为天子。而要成为天子,就必须施行仁道。从各种美味的烹制,到国家如何治理等方面为商汤献计。面对夏桀残暴淫逸、民怨沸腾之情,成汤派伊尹劝桀王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伊尹到了夏都,力劝夏桀改弦更张走上治国正道,但夏桀不听劝告,劝说无效只好回到商地。善良的汤王两次、三次派伊尹到夏都,劝夏桀改邪归正,救民于水火。伊尹三番五次劝说夏桀,但夏桀毫无悔改之意,无奈自身返回。回商后,辅佐商汤治理好内部,鼓励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畜;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商。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首先消灭韦(今河南滑县)、顾(今山东鄄城东北)、昆吾(今河南省长葛县)等诸侯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征伐战争,最后消灭夏王朝,建立商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夏王朝。为了控制四方诸侯,防止夏遗民尤其是夏奴隶主贵族的反抗,汤和伊尹决定将处于东方地区的亳放弃,把王都迁到西亳(今偃师)。

《孟子万章》曰:“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汤王登上王位十三年后亡故,其长子太丁早夭,孙太甲年幼,伊尹扶立汤的儿子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在位两年而死,又扶其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病逝,伊尹又扶立汤的嫡长孙太甲为王。为了教导太甲弘扬汤的功德和汲取夏桀败亡的教训,伊尹先后作《伊训》《肆命》《徂后》等文章,督促太甲遵守先王的法度和“政教之所当为”,治理好国家。太甲登位第三年,开始追求享乐,怠于朝政。伊尹屡加劝诫无效,毅然将太甲送往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偃师东北)反省,自摄国政。太甲居桐宫三年,亲眼看到祖父汤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汤的创业艰辛和勤政节俭的品德,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表示悔过;并在行动上关心桐宫孤寡,遵守法度,与人为善。伊尹闻讯,欣然率领文武大臣,捧着冠冕、王服,将太甲迎回国都,交还国政,自己仍居相位,尽心辅助,商王朝从此逐渐兴旺繁荣起来。

太甲在位23年后病死,伊尹又以年迈的身躯,继续辅佐太甲的儿子沃丁为王,沃丁戊子八年(前1549)善终,年百余岁。“帝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余岁,天大雾三日,沃丁葬之以天子之礼,祀以太牢,亲自临丧,资之三年,以报大德焉”(《帝王世纪》第22页,晋皇普谧著,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二十六年发行)。伊尹去世时,天降大雾三天。沃丁为了报答伊尹尽忠扶持商王室的丰功伟绩,感激他的大恩大德,将伊尹以天子礼仪下葬,安葬在西亳(偃师)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突出贡献。大司空咎单为了用伊尹的事迹训诲沃丁及后人,写出《沃丁》一文。

伊尹作为辅佐商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后来又辅佐四任商王,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与汤王同祭。后世根据他的忠诚和功勋,把他与其后的吕尚(姜子牙)、周公、管仲等奉为人臣楷模。商王太戊即位后,伊尹的儿子伊陟又被任用为相。

建功立德泽被后人

“伊尹忧天下之不治,调和五味,负鼎俎而行。五就桀,五就汤,将欲以浊为清,以危为宁也”(《淮南子全译》第1214页,贵州人民出版社,)。明朝重修的嵩县伊尹祠里有幅对联“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把历史上的元圣伊尹和至圣孔子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充分肯定了伊尹的历史功绩。伊尹在商汤灭夏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重大历史变革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的贡献主要是:

1、开创了儒家文化先河

《孟子万章》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这就是后来“舍生取义”“不义之财贪不得”思想的渊源。伊尹“无轻民事”的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他在《商书伊训》中提出“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的思想,就是要求德政是否修到万民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否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尚书伊训》:“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意为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这些开启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先河,其“仁爱德和天下为公”理念,成为儒家文化的开山鼻祖和仁政德治的最早践行者。

2、伊尹是一位“时乃日新”的政治家

孟子说:“伊尹,圣人之任者也”。意为伊尹是圣人中有责任感的人。伊尹认为:什么君主不可以事奉?哪个民众不可以使唤?因此世道太平他出来做官,世道昏乱他也出来做官。在政治上,他顺应时代潮流,行天理,顺民意,审时度势,替天行道,以尧舜之道辅佐商汤,推翻荒淫无度的夏桀,又辅佐商王朝四代国君,为商王朝的建立和兴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伊尹主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要始终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时处于追求新境界的状态中。强调“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要求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并视此为大臣之职。他十分重视百姓的感受,把百姓的冷暖、人心的向背,作为衡量国家大治、天下太平的标准。伊尹的这些政治主张被孔孟继承和发展,进而形成儒教文化。

3、伊尹是一位“主善为师”的教育家

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中形成的。提倡“慎终于始”,十分重视幼儿起始教育。从放太甲于桐宫,并用训词以促太甲觉醒的教育实践看,伊尹已经运用创设特殊环境教育太甲。伊尹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强调“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要求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的地方,做到自我完善,主张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意为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4、伊尹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伊尹对中国军事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用于战争;二是提出并实践了“上智为间”即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情报的谋略,并亲自到夏王朝内部侦察,巧妙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瓦解敌人;三是根据敌我力量的变化来选择有利的战机。当夏桀还没有众叛亲离的时候,劝商汤按兵不动,等待时机;而一旦看到众侯国不听夏王朝调遣时,便不失时机地发起进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受时代的束缚,大胆冲破天命观的禁锢,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人在战争中的主体作用。他的人心向背、影响战争胜败的观点,对于中国军事的发展尤其是战略学说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孙子兵法》中的速战速决的军事理论“伐谋”,就是受到了伊尹的战略战术影响。

5、伊尹是“烹饪始祖”和“厨圣”

伊尹对烹饪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开启了后世饮食文化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华夏烹饪界尊为“厨圣”和“烹饪始祖”。

6、伊尹是中医汤药的创始人

伊尹精通烹饪,又兼通医学,发明的把中草药熬成汤药,易于吸收,更便于服用,被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下来,是传统治病的主要方法,成为中医“国粹”。

+阅读全文

上一篇: 秋来黄花曼

下一篇: 月圆,人圆,天地圆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从嵩县走出的元圣─伊尹-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