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故乡行

故乡行

作者:读书人

往年,一开春就会跟随户外群众,远远近近去亲近自然,放眼山川。进入猴年以来,总觉得时序有点不顺,春天觉得似乎短了些,夏天又觉得似乎长了些。这一方面是因为那本《人文嵩县》,平日不是收集整理资料就是阅读订正,另一方面是有点朋情文债需要偿还,假日也便交给了它们。

这样,连老家也回的少了。昨天,终于随儿子做了一次故乡游。一路上,天阴沉沉的,视野里倒是浓厚的绿意,今年的雨水应时,庄稼长势不错。

进得家门,儿子没停就随二弟接侄孙子去了。我四下看看,早先种下的南瓜长势还行,只是侄子养的鸡近来属于放养,把房前屋后的草棵都啄得干净。可能是南瓜秧子涩喇,没有受到破坏,一味顽强地伸展蔓延。看看院里,几株山药爬在架子上,绿油油的,垂下来的蔓上结满了豆豆。走近看看,往年的那种光滑表皮不见了,入目的是每个节眼处都似乎有一种根芽萌发,仿佛一落下地就有一株新生命诞生似得。

大门外的小沟渠里,长满了黄蒿、青蒿和杂草,密不透风。前几天下大雨涨水流过的痕迹很明显,虽然水流不大,但是进入沟渠,杂草们显然阻碍了它的流速。看来割除它们十分必要,找来镰刀,换上旧衣,俯下身子,再次体验当年熟悉的割草劳动。

当年,为集体的牛割过草,也为积肥割过草,那沟沟坎坎、庄稼地边,到处都有我的足迹。汗流满面、饥肠辘辘倒也正常,只是割出草蛇,割乱蚂蜂时的那种惊恐,到今天还心有余悸。

沟渠二十来米长,没有费多少劲就完成了。阴沉天气,沟渠里闷热,不停地擦着汗水,想着故事,回头看看敞亮的沟渠,想象一番水流顺畅的样子,心情很是愉快。疏与堵的道理人人明白,可惜真正做好却要费一番力气啊。

洗去汗水、泥垢,换上衣服,想去坡上看看庄稼。半晌的小村静悄悄的,早先年,这个时候,人们一般都会趁阴天凉快一些去地里薅草、翻红薯秧子,如今这冷清的后面,是青壮年多数在城镇的工地上出力流汗。前几天,看了一部分梁鸿写的《出梁庄记》,那里边对当前农村人、特别是出外打工者的生存状态,有着细致的访录。他们在某一个早上,一拥而出,走向天南海北,去出最大的力,来挣最苦的钱。

从三弟门前走过,不锈钢大门紧闭,墙外的木槿花团锦簇,不缺雨水,小竹园翠意盎然。他近几年放弃了吃苦受累的木工活,干起了装修,虽然还是起早贪黑,也免不了与人讨价还价,但他觉得比以前好了一些,儿子、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同一个城市谋生,用老城市的眼光看,也是在打工。不管怎样说全家生活也算安定。

村西的麦场里,二弟的几个草垛粗糙的站立着,上边蒙着塑料布。(塑料这种物质诞生之后,利害相连,方便社会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想想麦天里,他为了给几头牛收集草料,自己出钱买了打麦机,乡亲们也乐意图个干脆,割下来拉过来一打,留下麦草,拉走净麦,又不用掏电费两全其美。

村西边的庄稼地,蓊蓊郁郁,长势确实不错,走过去看看我家那棵柿树,柿子结得很稠。树旁边,是几沟大葱,本家叔叔在薅草,看见我走过来,站起身问候一声。看着他瘦削的身体,怎么也找不出来当年那保家卫国时的英姿,不由得一声叹息——岁月!

岭上,那条田间小道仍在蜿蜒,路面上的茖芭草绒毡似的,浓密厚实,踩在上面柔柔的,十分惬意,若不是那草尖上还挂着露水,很想就地躺下来享受一下大自然的赏赐。料礓谷堆上的老柿树比往年精神许多,新发的丛枝上挂满了小柿子,或隐或现,青葱羞涩。不由得想起当年与小伙伴上树摸猴的情景……

树下地边,看到玉米棵上挂着几个红塑料袋,在微风中摇摇摆摆,这种景物不用说是吓唬小鸟的。也果然,这块地里套种着谷子,谷穗尺把长,垂着脑袋,看着这多年不见的尤物,小米汤、小米饭的喷香似乎随风飘来,止不住唾津潜溢了。

丘陵之上,十年九旱,庄稼难得这样的齐整,走近看看,播种早一点的玉米穗已离身,黑褐色的须纓下,乳黄色的玉米粒,宝石一般闪着温馨的光亮;晚一点播种的,须纓粉红,上挂微微的金黄粉尘,按照现时的墒情,籽粒饱满已成定势。

不远处的红薯地里,一位发小在弓腰劳作,询问间,说是雨水多,红薯秧子疯长,需要掂掂切断随意着地的须根,便于主根集中精力发育成块。这些活路都很熟悉,只是际遇把我们分开了。如今都过了花甲之年,他还得辛苦劳作在田间啊!

站在岭头上,举目四望,漫山遍野的秋庄稼郁郁苍苍,在这十年九旱的丘陵上,祖祖辈辈望天吃饭,上个世纪改天换地中,坡改梯后,水土保持得到了改善,只是修造时没有认真按照程序进行,弄得外边土厚,里边硬岗,开始时庄稼长得总不匀实,后来经过多年熟化,面貌有了改观,然而实行承包后,种植品种很难统一,田地维护比较困难,不少地方,日渐复旧,水土流失常常出现。

尽管如此,由于一个时期生产方式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新型肥料、改良种子、除草剂等等的出现,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每看到路边枯萎的草棵,总想这种药剂连草都可以杀死,不会对人没有危害,潜在的危险如果显现,那将是一场灾难,上世纪滥用农药造成生态失衡的现象记忆犹新。即使真的没有危害,也消磨了农村人传承数千年的勤劳品质。

收回目光,穿过青纱帐,从邻村边上走过,座座现代农舍,骄傲地挺立着,那方正的规模格局都在向城市模式靠拢,把先前的质朴、静幽气质渐渐散失,不知道是功是过。但如今人们休闲都抱团儿往山里、往农村跑也是不争的事实。

顺着村村通大路走着,又想起了这条路的故事。少小时期,记得路在地的中间,后来,改在地边,但外边是崖头,下边是邻村的地,往年因为边界发生过不少矛盾,地处崖下做农活时很容易多刨几下,天长日久,崖头坍塌时有发生,路面自然就得往里趁复。只打前几年路面硬化之后,两个村子行走方便多了,邻村也知道养护了,恐怕雨水泛滥,把路基弄坏。看来根本利益必须切身,否则任何说教都是苍白无力。

回到村头,八十多岁的邻居四婶站在大门口,看到我热情招呼,我走了过去,搭起话来,自然又是过去岁月、家长里短,听起来十分亲切,不由得想起早逝的母亲,眼睛一阵湿润……

看看故乡,看看老宅,看看老人,听听乡音,觉得真是一种幸福。故乡,游子的根!不管地理环境如何,既然祖辈选择了这里,这里就永远是我的心脉所系啊!

2016.8.23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故乡行-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