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晒霉

晒霉

作者:烛影摇红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中的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由于器物特别是衣物之类的霉变,每当出梅后,在江南一带,人们把书籍、棉被、毛皮等放在日光下曝晒。认为经过翻晒的衣物、书籍不怕腐烂虫蛀,因此又称出梅此日为“晒霉日”。
这天人们会扛出竹竿,拉起绳子,搭起竹帘等等,在家门口、在晒谷场,把橱柜里的、箱子里的粘乎乎的衣物、书籍等都搬到太阳底下翻晒。一下子春夏秋冬就那么扑面而来了。这晒霉也是一种亮家底,谁家日子富裕,谁家过得紧巴巴的,均一目了然。
这种晒霉的习俗一直保留在江南民间。旧时,各寺庙僧尼每年都要集老妇,把收藏经卷翻晒一遍。这天还不仅是晾晒器物,也是大扫除的一天。因此这天又称“天贶节”。每到这天江南女子们还取木槿花和叶研汁以濯发去垢,俗叫“洗垢龊”。同时,民间还有洗猫狗的习俗,谚云:“六月六,洗狗畜”。据说,这天猫狗洗了浴,不会生虱子和到处拉屎。
读高中时,有天班主任胡老师布置了我们一个特殊任务,让全班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被子、箱子、衣服、书籍等搬到操场上去晾晒。老师一声令下,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先在学校的水泥球场上铺好草席,再拉上几根长长的绳子。然后大家就开始晾晒自己的衣被、书籍了。
小雯有一件的确良衬衣,小惠的棉袄特别轻,原来是丝绵的,这些在当时可是极少见的,还是小莲最富裕,还有一条毛线裤——正干着活,忽听小明一声惊呼“哎呀,我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怎么有黑点了”,老师过去一看还好不是很严重,晒晒就没事了。终于东西都搬完了,留下两个同学看管兼翻晒,大家都回教室继续上课去了。晚上,看到焕然一新的寝室,嗅着太阳带来的清香,大家都快乐极了,很快就进入了甜甜的梦境。
九十年代中期,因为居住在一楼,晒霉更是成了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一出梅,老天爷刚刚露出笑脸,我就会迫不及待地开始晒霉。先拆洗被单、枕套等,棉絮、褥子分好几趟抱到操场上晾晒在早就拉好的绳子上。唉,都怪爸妈,结婚时干吗给我们准备那么多床的被子,一趟趟地抱,人都累垮了。
还有衣服,几个箱子都是满的,柜子里也是,先生和我的羽绒服,尼大衣、毛衣、毛裤,夹克衫等等,又是竹竿又是绳子的都晾满了,真是琳琅满目。第二天,晒书籍。在院子里搭个门板之类的东西,把家里的书籍统统般了出去。一边整理,一边翻晒。啊,这里有一匝用红丝绸捆好的信笺,这让我回忆起恋爱的甜蜜。一本相册这还是我小时候的,轻轻翻开,那时的天真浮现在脑海里。这本书是朋友送我的礼物……最后家里能搬出去的连棕绷床之类都被我搬出去享受阳光了,然后再里里外外来个彻底地清扫。
渐渐地,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晒霉的习俗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各家各户的阳台上、院子里已经很少看到琳琅满目的衣物所代表的春夏秋冬的景象了。只是在农村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晒霉的习俗。
2008年初,江南各地都是大雪。“腊月里多雪,水黄梅”今年的黄梅天时间长,雨水多,一连好些天都是大到暴雨,洗好的衣物一直都不会干,给人一种潮湿的感觉,腻歪极了。7月1日终于出梅了,小区里各家的阳台上几乎都晒满了棉被、衣服等。多年不见的晒霉景象又出现在眼前。此时恰逢学校放假,我也开始了晒霉。
先是晒棉被,羽绒被、云丝被、火鸟被、绗缝被什么的三个人十几、二十床,好在阳台大分三次也就晒完了。本来被单都已经洗过了,可是黄梅季节因为连日暴雨天气又转冷,又拿出来垫盖,又要重新洗、晒。
接着晒衣物。实在是太多了,每个人的羽绒服大大小小的就都有四五件,所以只能是晒晒羽绒服、皮大衣、羊绒大衣什么的,顺带把女儿穿不到的衣服整理出来,她的衣服是早就溢出了橱柜,家里到处都是了。最后再翻晒书籍等,看着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书籍课本等真想统统收藏下来,作个纪念,可是东西实在太多,也只好有选择地保留了。还好,现在办公室每个员工都有个独立的小空间,有书柜等,我和先生的很多书籍都放在办公室,不然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个星期的晒霉,虽说人累得够呛,可是看着整洁明亮了不少的房屋,嗅着空气中似有似无的淡淡的清香,不由觉得身心受到荡涤,困扰自己多日的阴霾一扫而空,神清气爽。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阅读全文

上一篇: 让音乐带我回家

下一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晒霉-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