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炊火燎灶话今昔

炊火燎灶话今昔

作者:闫书卿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放在第一位,与人们的饮食有关,民以食为天嘛,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做饭,离不开柴,柴居七件事之首,可见柴在人们生活中地位的重要。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柴的实用价值有所改变,在生活中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了变化,可是,每每提起柴,身边上岁数的老年人总免不了一阵感叹,引发他们对往事的回忆;提起柴,总勾起我年少拾柴的回忆,仿佛又回到青山绿树间,又看到炊火燎灶忙忙碌碌而被烟熏火燎泪流不止的母亲........

我家在嵩县山区,传统的烧柴做饭方式在俺老家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反正一代一代都是从烟熏火燎中走过来的。按理说,家在山区,该有烧不完的柴,可是,我们面临的却是一座座荒山,树光了,山秃了。做饭用柴成了困扰人的大难题,村里人得起五更打黄昏跑好几里,甚至二十多里去拾柴禾。我们孩子们年纪小小却早早的懂了事,知道替大人分忧,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时候大人去拾柴了,小孩们放学就跑着去接,或送去干粮,或替大人背些柴禾。而更多的是擓着篮子,到田间地头捡点蜀黍杆,蜀黍茬。年纪稍微大点的就上山拾点柴火,捡些干树枝,小疙瘩等杂柴。村里的小伙伴到一起,就先比一比谁家的蜀黍茬捡的多,柴火垛大。柴火垛越大,堆得越高,就越能钻住劲,捡得也更卖力。那时,捡蜀黍茬拾柴禾成为我们最大的任务和乐趣。村里每家每户做饭烧火都是灌木杂柴,每到做饭时间,浓烟从各家各户灶房的门窗和房檐或是墙缝里冒出来,袅袅升起,汇笼在一起,飘荡在村子的上空,成为一道乡村才有的独特的风景。

我父亲是村里的护林员,护林防火尽职尽责,带头不砍伐树木,稍微大点的柴火都不敢拾,做饭烧的都是些柴草灌木,不耐烧,不好着还死呕烟,一日三餐,做饭的母亲总是被烟熏火燎的泪流不止,有时候还被呛得咳嗽不止。隔几天,母亲还得把锅底厚厚的烟煤清理一下,手上脸上总是被荡了一层黑烟煤。啥时候能不让母亲再受烟熏火燎做饭是幼年的我最大的心愿。

后来我上班有了工作,总惦记着在家炊火燎灶的母亲,每年回家总得为她拾一垛柴火,够母亲烧火做饭用一年,那时,村里有家姓金的,在县城有工作,家里做饭烧煤火,每到做饭时间,铁火棍一撬,熊熊的火焰窜大高,锅往灶台上一放,火焰舔着锅底,一会功夫锅就滚了,引起全村人的羡慕,都盼着做饭能烧煤火,告别烟熏火燎炊火燎灶的苦日子。

1994年,我买了蜂窝煤,买了炉子,尽管烧了一辈子柴火做饭的母亲总念叨着老浪费钱,可她慢慢学会烧煤做饭,适应下来。后来干脆买了一个用厚铁板焊制的能出热水的大肚子蜂窝煤炉。这种炉子最大的好处是不但能做饭,而且能将自来水加热,洗菜淘米,刷锅洗碗,洗脸刷牙都有热水,得劲得很!

别说我喜新厌旧,随着居住和经济条件的改善,1997年家里又购置了一套液化气灶,接着又添置了一台微波炉,电饭锅,电压力锅,电饼铛,安置了抽油烟机,告别了烧蜂窝煤时代,当年那个厚铁板焊制的大肚子炉子也退休了,只好当废品处理了。

如今这些变化,不光是我家,你随便进入哪一家农户家,混泥土结构的厅式套房内,都收拾的井井有条,不仅现代化的家居,时兴的家具,家电应有尽有,就连厨房也布置的像城里人的一样:雪白的墙壁,赞新的橱柜,时行的冰箱,抽油烟机,电磁炉,电饭煲,电压力锅,液化气灶具.............家里添了个不速之客,主家也不发愁作难,冰箱里有肉,鸡蛋,时令蔬菜,反季节蔬菜,随手可取;不管是用电,或是用气,瞬间都搞定,炒菜煲汤再不受烟熏火燎之苦。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瞧,村里人正架设着天然气管道,俺山里人使用昔日城市里才能使用的天然气的日子指日可待,昨天村民还议论的天然气入户的事,今天可开始施工了,不久这项惠民工程将惠及各个山村,妻子高兴地说:以后,不用应记着灌液化气了!

听此话,看妻子高兴的样子,我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回想起年少的拾柴经历,从烟熏火燎做饭到使用天然气,小小厨房见证着我家从满足温饱到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跨越,我家仅仅是全国千万个家庭的缩影,从这个侧面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想着这些,甜滋滋的幸福感从心里油然而生.......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炊火燎灶话今昔-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